穿到红楼前传当丫鬟(55)
就靠着月例,就是一年一文钱不花,也不过二两多而已。
这燕窝粥就是她的一个机会,不容错过。
第55章 升职可能
万事皆有双面,春暖没了煮大锅粥的任务, 这俩胳膊终于解放了, 不用怕长成麒麟臂了, 可喜可贺!
可是学了煮燕窝粥,更绑身子了, 在粥里放燕窝的半个多小时,必须哪都不能去,在灶台边拿着木铲搅拌, 防止燕窝黏锅, 毕竟燕窝比较娇嫩。
以前煮粥她是粗犷派, 现在就是“绣花”派,很难说的清楚哪好哪坏。
煮燕窝粥真心不难的, 其实浪费的功夫多是在准备工作上。
光是燕窝的泡发、挑毛处理就颇费一番功夫。
燕窝泡发也很有讲究, 时间太短, 泡发不彻底, 时间太长,燕窝的口感会变差, 一般两个时辰为宜。
泡发好的燕窝, 接下来的工作更难, 那就是挑毛, 在工具不那么给力的条件下, 要求又那么高。
明明仔细挑拣一遍,总是不放心,还得检查两遍。
因为她胆子小啊, 这可是老夫人吃的,要是吃到一根毛,她和人家解释:别怕,吃根毛莫有事的,不要怕,可以拉出去。
怕不是要被打死。
她甚至有晚做梦,就梦到被大棍子打屁股,打的嗷嗷叫。
这绝对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为了她的小屁股着想,她恨不得弄个放大镜,把每个燕窝纤维都看清楚,可惜现在还没这个设备。
准备工作做好,其实这燕窝粥就算成功一大半了。
之后就是用砂锅熬粥,熬到八分熟之后放入燕窝,再小火炖半个多小时,这燕窝粥就成了。
最后的时候可以酌情添加冰糖或者是蜂蜜。
这粥也没什么秘方。
也不需要高难度的烹饪手法,唯一需要的就是细心、耐心了。
因为食材昂贵,不允许出岔子。
这燕窝粥里的燕窝还不一定是第一贵,因为这米有的来头更大。
像她第一次看着桂花婶熬制的燕窝粥用的是碧粳米,据说是河北玉田特产,亩产量极低,非达官要人不得食。
它米粒细长,微带绿色,用碧粳米煮成的粥饭香气扑鼻。
以为这就是巅峰了么,错了,第二次桂花婶用的是更加稀有的胭脂米。
这胭脂米牛批的在于人家本身就是贡米,每年万岁爷都会赐给荣国公府二十斤左右,所以这米不但珍贵,又是一种荣宠的象征。
关于这胭脂米还有段轶事,在京城广为流传。
别说国公府,就是京城百姓也是皆知的。
据说这胭脂米是万岁爷发现的,他老人家在郊外巡游,突见万项稻田中有一片格外不同,株高早熟,穗红有芒,掐下几粒,搓去薄如蝉翼的稻壳,泽如胭脂的稻米发出沁人清香。
万岁爷立即下令命人煮食此米,熟后的米饭不仅细腻油亮且色泽红润,溢香四座,口感弹软滑嫩,余味无穷,遂将此米带回宫中,封为“御用稻米”,并给赐了个特别形象的名字——胭脂米,赏赐给妃子以及众爱卿们共享。
不过也有人在传,这个名字的由来,不只是因为这米的颜色,而是空中有一位因不适应北方气候而整日面色恹恹的皇妃,食用该米数日后,竞变得脸色红润,顾盼生姿,素颜朝天亦如胭脂着面。
还获得了万岁爷的宠爱,万岁爷欣赏彻底的胭脂红颊,才给这米赐了胭脂米的大名。
后来御医验证,这胭脂米有补气养血、平调五脏的滋补作用,遂名声大噪。
为何别人发现不了这胭脂米,偏偏万岁爷可以,不就证明了万岁爷乃真龙天子么,得天之眷顾么。
最后这些是小丫鬟们八卦完故事发的感慨。
春暖猜测,这也许是皇家有意放出来的“故事”。
这简直是给在给皇权贴金。
而且这熙朝也有人深懂什么“故事”老百姓最爱听。
一是皇家的秘事,最好有点玄幻色彩的。
二是要带点桃色,人们好想入非非。
这个故事恰恰都是不缺的,流传的不广才怪了。
有人问,既然这米这么好,产量低,就多种几亩嘛,可是它们对土壤成分和气候条件要求苛刻,换个地方出产的稻米就不纯了。
所以物以稀为贵,即使国公府也不会天天食用的,如胭脂米也就十来天吃一回吧。
碧粳米比胭脂米多些,每年国公府的存量也就是百十斤,天天吃肯定是不够的,也就是隔三差五熬回粥。
其他的时候,燕窝粥里的米多是粳米、小米或者是竹米。
粳米、小米就不用说了,虽然普通,但都是养胃口有营养的好东西,特别适合小孩子或者年纪大一些的人进食。
竹米,顾名思义就是竹子结的米。其实说成是竹子的种子更确切。
竹子一般要在50—100年时才会有开花现象。竹子开花,也就意味着它生命的枯竭,只有留下种子再度繁殖,但并不是所有竹子开花都可结出竹米。
竹子开花结种是较为罕见的现象,传说中竹米是凤凰的食物,古语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
所以这竹米也是稀罕玩意。
春暖这次熬制的燕窝粥用的就是竹米。
从粥的香味出来,她就特别想尝一口,可惜有贼心没贼胆。
要知道上辈子竹米这玩意她只是听说,在电脑看过ps图片,实物根本就没见过。
现在有进步了,能近距离的闻闻味了。
吃到嘴怕不是得下辈子了。
春暖微微有些走神,但是手上搅拌的动作一点没停,而且匀速进行着。
有点像她练字前磨墨条。
“做的如何?”桂花婶过来了,探头看了看,又闻了闻味道,“不错。今天放蜂蜜,再加五颗枸杞子。”
“是。”春暖动作没停,应了声。
其实温度太高容易破坏蜂蜜里的营养的,所以往粥里放蜂蜜最好是等燕窝粥达到常温的时候。
但这是不可能的,先头说了国公府吃饭是有顺序的,老夫人是第一梯队,粥又是用砂锅熬煮的,砂锅上热慢,散热也慢。
所以要等它凉,除了是跟着燕窝粥去老夫人的院里。
可是国公府各个主子的院子可不是随便进的。
再说熙朝的人们没有显微镜,没有各种仪器,什么营养元素和她们说不通的。
在没改变味道的情况下,没有人会相信她。
所以她只能在心里腹诽,不能做任何多余的事儿。
而且她也不准备创新,最起码现在不是时候,她不能心急,就按照桂花婶教她的,慢慢来。
都说熟才能生巧,先消停一年半载的再说。
即使她想得赏钱,也不代表今年必须得,磨刀不误砍柴工,她先站稳脚跟,以后得赏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就这样,春暖一连煮了三天的燕窝粥。
每次都在水准之内,桂花婶无比的满意。
在大厨房工作,想给主子做吃食,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