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掌贵(601)+番外

皇后那妖妇,难怪会称恙,这是寻了台阶下的同时还不忘踢了自己一脚啊!

张贵妃有些迷茫,朱常珏也有些吃惊。

他虽早感觉到南巡之中,太后身上的气韵有改变,却没想到太后能雷厉风行地直接扛过大旗。

回宫的第三天,太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后宫两位内侍主管分别寻了由头,一个贬,一个撵,收拾手段干净利落,众人哑口无言。

在所有人还未反应过来时,那两个主管之位已经被太后之人顶上。

杀鸡儆猴,一时间,众人再惊再不服,至少面上也不敢任何流露。大部分人都持了观望态度,就连素爱兴风作浪者暂时也都偃旗息鼓了。

接着,太后恢复了每日一次的请安,又点了几个无子嗣,往日里略本分,嫔位阶上下的后妃出来帮忙协理事务。无子嗣翻不出水花,太后给面子放了权,她们自然会竭力巴结,努力进取;位份不高不低,既有上升空间又有宫斗经验,不容易遭打压,遇到高阶后妃也不至于全丢了底气……

这样的人,太后自认用起来更趁手。

协理之权被三嫔一贵嫔分散,就是打压也没个头绪。一时间,贵妃丽妃等人都气得口苦。

反倒是被冷落的皇后昭妃更舒坦些,大有几分看好戏之意。

太后还大张旗鼓地册了几位皇帝南巡时新收的美人。

尤其是扬州那两位。

石,田两人倒不是有先见之明要跟随太后,实在是这后宫也只有太后既算是熟人且看着最可靠。太后对她们的印象也不差,哪怕是那美若天仙很得圣宠的田小姐,虽相貌不是太后所喜,却好在知进退,一直谨小慎微,太后至少不厌恶她。

于是,太后的有意抬举下,带了巨额陪嫁的石小姐直接被册了贵人,田小姐也得了个常在的位份。

太后来势汹汹,皇帝也有意配合。

回宫一段时日,皇帝除了曾与张贵妃用过一次午膳,非但没招过一次高位后妃侍寝,连各妃宫中都未踏足一步。

反倒是那些帮着协理事务的几嫔,各自被雨露均沾地幸了一两次。一时间,二度回春的几嫔协理后宫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力充当起了太后的臂膀。

如此,丢了十几年的后宫大权,恰到好处地平稳过渡到了太后手中……

另一边,几位皇子的封王事宜也开始进入了正轨。

按着皇帝原本打算,是暂时只先将老五和老七封王,老四的话,要跟白恒去西北,时间上应该是赶不及了,皇帝想让他历练几年,将来再封王。

但那日船上,当朱常安与江南官员暗地里有勾结被当众揭穿后,皇帝很不舒坦。他更怀疑老四利用南下行程与当地官员和富户达成了某种协议,并收了不少好处。若是那般,那么就连老四的穷酸或许也都是装出来的。

若一切属实,老四分明就是扮猪吃老虎,连他这个父皇也一起骗了,真真可恶。

然而,在皇帝还在犹豫着要不要查一查朱常安之时,已经有人按捺不住先动手了……

谁叫这形势一下叫人看不清,让有些人心下慌张了?

这次南巡,收获最大的除了朱常哲,自然只有朱常安了。

他不但对皇帝有恩情,拜了白恒这个圣上宠臣做师父,还要跟着白恒去西北?

那么,这是不是一个信号?白恒手里的兵权呢?是不是有将来要移交朱常安手里的意思?即便不移交,朱常安若与白恒交情深了,白恒会不会支持他?虽说白恒忠诚圣上,可天下之事谁能保证绝对?……

既然朱常哲不在京城,那朱常安自然成了不少人的眼中钉,至少要保证他去不了西北吧?

有人坐不住了……

回京后的朱常安,开始积极准备北上。

他的伤总算已经恢复了八成,御医也表示只要不参与打斗,一般的赶路是没有问题的。

李纯没回京,叫他如释重负。

朱常安心下对李纯有恐惧,他总担心某日李纯还会拿着刀剑砍过来。

南巡之中众目睽睽,他倒不怕。

可回了京城就不一样了。

所以,对于李纯留在江南,朱常安是最乐于成见的。他只想赶紧离京,在李纯回京前,先躲在白恒的羽翼之下。

白恒也够意思,似是担心的他的安危,还给他拨了几个人。

然而,白恒的人可以护他真刀真枪的周全,却没法控制得了暗算。

眼看还有三日将离京,摩拳擦掌的朱常安却突然病倒了。

他一开始只是咳疾,可几副药吃下去,非但咳疾未好,还愈发严重。病来如山倒,他一下卧病不起。

御医来把脉,说他至少要休养一到两个月才能完全痊愈。西北苦寒,一路颠簸,不建议他去。

白恒来看他,也只能蹙眉,让他先养好病再说。

行程已定,自然没法为了朱常安一人等下去。他只能先去西北了。

朱常安开始追查,却也为时已晚。

他身边若有王玥,若还有先前得用的长贵等人,或许还能第一时间找到线索,抓到真凶。可此刻,连最开始的药渣都已消失,他不知问题是出在药方上,还是药物上。

他更不可能知道,事实他之所以得咳疾,是有人在他的居所器皿和食物上做了手脚。而第一次的大夫给他开的药方子没有问题,可抓的药却错了两味,足以让他病情恶化。

甚至后来的御医,也夸大其词了。朱常安最多也就是十天的病,却被夸大到了个把月。

如此,哪怕朱常安再清楚自己是被害,也拿不出任何证据。他不但没法弄清问题在哪儿,也没法弄明白幕后黑手是何人?是朱常珏?太子?还是文兰?

反正他看谁都是见不得他好!

皇帝也第一时间下了口谕,让朱常安先在京养病,西北之行暂缓。索性先封王,其他事过了年之后再说……

再说?再说?如此模棱两可,让朱常安心里拔凉,这岂不意味随时可能泡汤?……

白恒离京了。

朱常安最欣慰的是师父还是疼他的,走之前还又给他留下了几人。

至少,能保证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人身安全。

白恒的人也靠得住,问过他的意思后,在他身边来了个大换血,以杜绝这类谋害继续发生……

听到朱常安暂时不去西北,留在京中先封王,最高兴的莫过于昭妃。封王好,比西北强,至少她还有个依靠……

如此,皇帝在一大堆的好日子里开始选。

最终选定了腊月二十,二十五和正月初六三天,将分别按着排行给三位皇子封王。尤其正月初六,除了将行朱常淇的封王礼,还将举行朱常淇与文兰的大婚。

皇帝想着朱常淇与文兰已经有了夫妻之实,这事拖不得,总要给朝鲜一个交代。所以文兰这事宜早不宜迟。

朱常哲年后还要赶赴洪泽,并跟着康安伯历练,那事也没法拖。

而文兰之事是皇室丑闻,老七的事若抢在老四老五之前,难免叫人想入非非,所以只能三封王,将时间一道往前赶一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