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兴朝驸马须知(229)+番外

前朝末代哀帝在位后期,江南水患接连三年不断,多少流民无家可归,竟成了小股反贼,抢了府衙的粮仓。朝廷轻易压制,却激起了民愤,无数流民竟组成了起义军。

那时候,一句“民无食用,国无贤能。修法禁言,国之将亡”甚至被当成了幼童学话时所唱儿歌之词。

只短短四年时间,大兴开国帝王兵临皇城,逼得前朝哀帝退位自缢,改朝换代也不过短短四年时间。

这一切,说到底不能全算作江南水患的原因,可那场持续三年的天灾却是最直接的原因。

承昭垂着眼,盯着虚空出神。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他心中冷冷一笑。所谓的老天爷发怒,根本就是个笑话!宫廷的书库里有数百年前就留下来的西洋学者手札,上面写明了各种天灾的产生原因。

可那一类书自前朝起就被列入禁/书,因为一旦让百姓知道了天灾不是上天对皇室不德的惩罚,那所谓的真龙天子与老天爷也没有半点关系,皇家没了尊荣,更会惹来祸患。

到了豁达开放的大兴朝,那一类书还没被解了禁,可见君王忌惮。

文宣帝也为这事焦头烂额,这是他即位二十多年来头一回遇上地龙翻身,也没前例可循,连忙叫史官翻史书记载。

一众史官在偌大的国史馆里头汗流浃背得翻了一个下午,才搜刮出关于地龙翻身的只言片语。大约是这事不吉利,摊上这事的皇帝都不爱写,好多记载都只是一笔带过。

太医只能给文宣帝施针稳住心神。此时他唇色淡白,面上也有些倦意,“襄城正是我大兴龙脉所在。那是太|祖起事之地,前朝末年时太|祖不过是个襄城小吏。他聚集了江南一地的流民组成了起义军,凭的是头脑、武艺和一帮重义气的兄弟。”

“起义军与前朝朝廷抗争四年,直到第四年打入京城后,才一口气发下军饷和伤亡将士的抚恤金。襄城是太|祖发迹之地,那时跟着太|祖到最后的人,都成了封疆大吏。故也有襄城出武将的说法。”

正如徐家,也是这么起势的。

承熹犹豫须臾,问:“父皇,我那府邸底下真的埋了金条?”她生在京城长在京城,虽说封地在襄城,但从没去过。却也知道襄城的公主府是座老宅,从小吃穿华贵,以皇家的财力来看,以金为墙,听来也不觉荒唐。

文宣帝哭笑不得:“这二百年来你那府邸不知修缮了多少回,墙皮底下怎么可能有金条?这等无稽之谈,定是有心人弄出来的名堂。”

承熹神色轻松了些,却觉得父皇神色莫辨,似还有未说完的话。果不其然,文宣帝皱了眉,语气沉沉又道:“可这襄城,确有一件动不得的东西。”

“承熹,父皇记得你小时候读过不少史书,可记得太|祖是何出身?”

承熹点点头,合上眼背道:“时年天灾不断,民间哀鸿遍野。太|祖其友人曰:‘待君拔诸水火,登于衽席’。太|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遂于襄城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

一旁垂首静静听着的江俨不由抽了抽嘴角。

文宣帝看他这表情,猜是江俨知道些实情,便让他答。

承熹从小看得都是正经史书,江俨却是民间长大,江家发家的历史比大兴建朝还要久,江俨是知道一些的。

可这毕竟是公主的老祖宗,不能出言不逊。江俨斟酌了下语句,才小心开口:“前朝末年江南旱涝齐聚,许多农民颗粒无收,国库空虚,本就不多的赈灾粮款经贪官污吏层层盘剥,余下的不足十分之一。”

“太|祖皇帝没读过书……”江俨略略抬眼瞧了瞧文宣帝和公主和神情,觉两人并未生气,这才放心,接道:“太|祖家徒四壁,吃不起饭,但以前曾跟镖师学过一身功夫,为谋个生路便在一户地主家做起了武师。”

“那地主家里头有个小姐,行事无度,与兄长一齐跟着太|祖学功夫……久而久之,二人便生了情意。”

承熹顿觉不妙,一个是年少骄纵的闺阁小姐,一个是心有雄心壮志却落魄潦倒的武师。两人情形与她和江俨差不多,想来是经了一番坎坷。

剩下的话不太好说,江俨正犹豫间,文宣帝叹道:“无妨,你继续讲。”

江俨轻咳一声:“两人下幽会的事终究是纸包不住火,被那家老爷知道了,要打死太……”觉出这般称呼实在为难,只好换成了:“要打死那武师。”

“那武师自然不忿,他一身力气,又是气怒之下,一失手便把那地主给打死了。”

“武师抢了地主家的粮仓,分给了穷人,领着他们一路打到了县城。”江俨浅浅皱着眉,似有些不敢苟同的样子,“地主的那女儿心如死灰,几次三番寻死觅活,太|祖却把她强娶为妻,打仗时也一路带着,寸步不离。”

“前朝吏治昏聩,志同道合的人纷纷云集响应。后来,太|祖走南闯北有不少大见识,底下的人献上了不少美人,太|祖一时难以自持,纳了好几房妾。那地主家的姑娘终究还是香消玉殒了。”

承熹直听得瞠目结舌,史书上头完全不是这样讲的。史书上头说太|祖与祖皇后两人患难夫妻,说祖皇后乃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随着太|祖南征北战。却在途中染上恶疾,不幸香消玉殒。

太|祖自那以后再未娶妻,后位空悬,仙去之时仍哀哀唤着妻子的闺名,两百年来传为佳话。

原来这患难夫妻不是两厢情愿,原来这恩爱也不是真的恩爱,原来这香消玉殒竟是被逼死的……

承熹一时竟有些恍惚,直觉分不清真假:她看了许多遍的正经史书,早已烂熟于心,多年来深信不疑。

可此时听来,竟是江俨口中所说的野史更为可信一些。史书里的人物是刻板的,是无半点缺漏的,野史讲的却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赫赫英名的太|祖在她心中的印象顿时打了个折扣。

文宣帝唏嘘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心中感慨了什么,又接着先前的话说:“这襄城,确实有一件动不得的东西。”

“祖皇后的埋骨之地就在承熹你那公主府里。你公主府所在,便是原先那地主家。”

承熹心中一寒,她从小就怕这些,此时头一个反应竟不是为祖皇后凄婉而短暂的一生哀叹,而是庆幸自己长在宫中,从未去过襄城,也没住过那府邸。

晌午那醉酒公子的龙脉风水一说,承熹半信半疑。此时文宣帝便喊了钦天监监正来问了问。

那监正约莫而立之年,身材颀长

作者有话要说:那监正约莫而立之年,身材颀长,阔袍广袖,上头银线勾出的万千纹路磅礴大气。

他眉心处有一条深深的竖纹,恍眼看过去竟像又生出一只眼似的。见他阖上了眼睛,袖中露出的指尖胡乱勾画,似乎在默算什么。

他眉心那条竖纹瞧着十分古怪,承熹细细瞧了好一会儿,那人忽的睁开双眼睛定定瞧着她,承熹心口一颤,略略避开了视线。

上一篇: 储君之妾 下一篇: 嫡女毒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