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164)+番外

“二兄,我懂了。”三娘忽地又语气格外坚定了起来。

对此,韩彻忍不住心底又是一阵叹气。

若是可以,谁不想尽心而为呢?

就着太子给予自己的这几天难得的休息时日,韩彻虽是待在家中,未曾去忙碌政事,不过他人也并没有闲下来。

早前韩彻沿着运河巡查时,就也曾发现了一个问题。

也别看江南和京城以及北直隶等区域,都是时下最为富庶的一些州郡。这些区域人口也相对其他区域更为稠密,但农户平均所能拥有的耕牛量,却是远不如韩彻所任职过的安南和柏州。

安南穷是穷,但架不住它盛产沉水香。因着过去当地人还十分信奉巫医,有不少商队为此就大老远将耕牛成批的赶过去。

柏州就更不用说,牛羊马这部分的养殖发展本就是当地农户的主业之一,周边更是还有朝廷设置的好几个马匹和牛的主要养殖区。

之前京城和北直隶等地区又因为严重缺粮,不得不从其他区域调拨了一批大米来京。然而当初漕运问题还未能解决,一些地方官员也因辖下常平仓存储粮不够,不敢走损耗太大的河道,从而被朝廷严厉追责,就让百姓改走陆道。

如此一来,就需要更大量的人力,以及数千上万计的牛马车来进行运输。这其中的成本可想而知,关键是在地方官员要求百姓加急赶工的情况下,对牛马难免就造成了严重的折损。

在本就缺少耕牛助力劳作的情况下,又因此折损了一大批耕牛后,京城和江南这些明明是更富庶的区域,不少农户现在真就只能纯靠体力在进行各种劳作。

韩彻这些时日一边忙着漕运和常平仓的事务,一边也在针对巡查沿途所看到的这些情况想办法。

以时下的运输能力,耕牛短时间没办法运输这么多过来。最要紧的是,朝廷现在也没有这么多的财力去支撑。

因此,韩彻只能先想一些应急的农具。

很快,朝廷这边就下发了两条政令。

第一条就是有关于漕运改革的。

朝廷自此将漕运设立为官办,并打造了一支一万余人的漕运队伍,专门来负责从江南松州起,至京城中间这段运河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税收和物资运输。

同时,其他也能通过河道运输更为便利的区域,也将会逐渐进行漕运改革。

至于第二条,则是有关于常平仓改革的。

第120章

积极

农历七月下旬,韩彻这边又带着韩老三,以及整个工作组再次乘坐船只,出发去检验改革政令颁发后的效果。

毕竟漕运和常平仓才刚进行全面改革,运行时各地方上的配合还谈不上熟练畅通,又或是会存在一些之前尚未发现问题。

不过漕运这块,江南区域今年的夏税,前不久韩彻在进行全段运输检验时,就已经将其运往到了京城。对于这条大运河贯穿的其他地区,只需官府如往年一样,将征缴到的夏税集合到一起,再交付给漕运进行运输即可。

所以真正有可能会出现问题的,还是在于常平仓事务上。

在这么一路巡查检验下,韩彻等人再度抵达松州港口时,又是一个半月后了。

今晚他们入住的地方,也还是定在了运河港口旁边的那间水驿。

“今日这港口也太多船只停靠了,若非咱们的官船能停靠水驿管辖的地方来,这一时半会都不知去哪找地方停靠了。”下船时,韩老三不禁还回头看了眼港口,啧啧出声道。

时下水路交通这块在整个运输业里,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好比眼前这个大码头,光是停靠的船只一眼望去,就能给人陷入船山一般的感觉。

要知晓这条大运河可是连接南北两地的交通大动脉,一般情况下,松州等地的港口上都会停泊上千条的船只。

以至于还形成了附近水乡的一些百姓长居水上,以泛舟为生。

如今还正值农历九月中旬,又是新一年的棉花上市的季节。各地的商贾客流皆奔波赶赴松州,使得码头附近的草市也越发热闹繁荣起来。

在水驿办理入住后,韩彻仍旧又单独带着韩老三去草市这里逛了逛。

草市这边,也依旧是随处可见的,全都是摆满了各种精美的布帛或半成品纱线等商品的售卖。

在边走边闲逛着时,他们也一样还询问了几家摊位上售卖的一些布帛。

韩老三忍不住就凑到韩彻跟前来,小声说道:“大人,今日这集市上售卖的好些布帛都比咱们上次买的贵了不少。”

韩彻自然也发现了这情况。

不过他暂时什么都没说,只是继续往前走。最后他走到上次和韩老三一起购置过的一家店铺,进去找到老板笑着问道:“店家,不知你可还记得?我五月才在你这店里购置过一批布帛,今日还想再购置一批,数量也不少,作价可否能跟之前一样?”

店家这边对韩彻也是还有印象的。

这时候来松州码头这片草市购置布帛的,大多都是外来的商贾。然这些外来的商贾都是成群结队居多,鲜少像韩彻这种,只单独带着韩老三一人的。

当然,最要紧的是,店家之后按照韩彻留的地址去送货,送到了草市附近的水驿。

水驿里面的官吏肯定不会随便透露韩彻的身份,店家也怕惹麻烦,没敢去做太多的打听。可架不住时下的驿站,能住进去的都是需要一定的官府身份凭证的。

“这位郎君,不是我不愿意给你再优惠些,实在是最近的布帛都涨价了起来。”店家此时不免一脸无奈的说道。

“店家可能告知为何涨价?这也不过才三个多月而已。我还听说今年江南区域棉花种植比去年更多,如那含州,巩州等地,今年也种植不少棉花,产量都很是不错。我还想着今年棉布这价钱能便宜些呢!”韩彻就这般说道。

店家一听,只得解释道:“郎君有所不知,这不是这个月初官府下令,让大家将秋税征缴的物资都换成各种布帛么!”

所以仔细算起来,这些布帛的作价还是前不久,官府开始秋税征收之后上涨起来的。

店家就还表示,眼下这价钱别看着是涨了不少,可说不得过段时间后,还会再涨一些呢!

韩老三都听懵了,下意识的就看向韩彻。

在他看来,整个府州百姓所需缴纳的秋税若全都换成布帛,这得要占据多少啊!如此一来,今年松州所增产的那点棉花量,说不定还不够填补被官府征缴走的,这作价又如何能不涨起来呢!

韩彻面上倒平静的很,只说这价钱既然不能少的话,那他就再考虑考虑吧。

待到俩人逛完草市回到水驿,韩老三还在犹豫这次要不要在松州多购置些布帛回去。布帛是日常穿用必不可少,还能做实物货币使用。所以在时下,囤布帛都几乎能等同于存银钱。

像京城中那些世家大族们,家中府库更是没少囤积各种精美布帛。

上一篇: 嫡女毒谋 下一篇: 青碧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