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长姐无所不能(337)
花良薄唇紧抿,虽然没有再剧烈挣扎,但显然心里还是不太服气。
文六娘只能再接再厉的继续给他分析,“你是不是觉得,只要你杀人之后立刻撤出京城,那些好不容易才潜进京城的线人就都能安然无恙的继续他们的事儿?”
花良看她一眼,眼神里明明白白的写着,“难道不是这样?”
文六娘无奈,只能把其中关系给他掰开揉碎了分析一遍。
花良这才知道,他就算跑了,大周朝廷的太后和国舅也会对京城来个大清洗,到时候他们队伍里那些刚入城不久的探子,都会成为大周官吏和衙役的重点怀疑对象。
运气好的话,他们会被这次的大清洗耽误该做的事儿,运气不好的话,他们甚至会被直接抓进大牢。
到时候不仅他们之前做的大量努力会全都付诸东流,而且他们的同伴也会因此遇到危险。
甚至等到谢氏真的打到京城,那些原本可以被李璟他们一番操作救下的谢家军将士,也会因为花良冲动杀人、李璟他们功亏一篑而在攻城的过程中送掉性命。
为了让花良足够重视,文六娘又根据史料记载,给他讲了一下攻打京城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听文六娘说完历朝历代强攻硬打造成的人员伤亡,花良和长安、杨小桃顿时全都老实下来了。
杨小桃看了一眼自家姑娘的房间,心说原来他们冲动行事的后果这么严重,难怪姑娘被六娘一说,立刻就自己躲回房间生闷气了。
她放开已经安静下来的花良,“那我们就等谢氏打下这座城。”
花良用力点了一下头,“到时候我会记得去杀她的。”
文六娘一阵无语,这咋还记上账了?
不过转念想到太后那位短命妹夫的死因,再想想太后那位妹妹这些年在京城是如何威逼利诱俊俏书生、如何草菅人命对付那些宁死也不肯向她屈服的人,文六娘顿时又觉得,花良记仇也好,就当是为民除害了。
李璟被觊觎的事情虽然最终因为官府查无此人而不了了之了,但叶安澜却因此卯足了劲儿,再也不肯偶尔摸鱼偷懒了。
她就像是突然换了个人似的,开始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干活儿。无论是平康王府那边还是苏纯那边,她全都加快了事情的推进速度。
王府那边,叶安澜最先在平康郡王妃面前表现出了她对大周朝廷的不友好,不过她并没有把自己的真实身份说出口。
平康郡王妃不知道“蓝姑娘”其实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叶安澜,所以就先入为主的以为,蓝姑娘肯定也是受过来自朝廷官员的迫害。
就像他们一家,明明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子弟,明明对那个先是以色惑君,然后又挟持幼主执掌朝政的疯女人毕恭毕敬,可对方还不如没有任何理由的,突然就把他们的宝贝女儿封作了和亲公主。
他们舍不得女儿,可他们也没有从一开始就想着法子和那个疯女人作对,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进宫跪求对方网开一面,放过他们捧在手心养大的唯一的女儿。
可对方却因此大发雷霆,不仅逼得他们只能拿出家底儿再找其他人代为求情,最后甚至还把他们的长子也给加进了送亲队伍里。
第384章 彼此合作
平康郡王妃因此恨极了太后和她那些为虎作伥的娘家人,可她身边却没有任何一个家人、仆从以外的人站在她这边。
叶安澜易容而成的蓝姑娘不仅救了她幼子,而且还在讨厌太后和朝廷的这件事上和她有着强烈共鸣,这让平康郡王妃待蓝姑娘不由又多了几分亲近。
两人身上全都背着很多条人命,所以她们谁也不敢一开始就掏心掏肺的向对方表明立场,但出于寻找同盟的必要性,她们却又必须一点一点的彼此试探、不断验证。
在叶安澜“无意间”表露出对朝廷和太后的不满之后,平康郡王妃开始偶尔在叶安澜面前,小来小去的说几句朝廷、太后,以及太后娘家人的坏话。
发现叶安澜不仅不反感,反而还每次都会顺着她说,平康郡王妃又试探着放出了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小小饵料。
她把太后娘家用来私藏兵器的城郊庄子状似无意地透露给了叶安澜,然后第三天,她就收到了太后娘家那座庄子被周边山匪趁夜洗劫一空的消息。
平康郡王妃难掩激动,在和平康郡王商量之后,她又把太后娘家用来藏粮的另外一座城郊庄子状似无意地透露给了叶安澜。
叶安澜心领神会,她用比第一次还快的速度完成了来自平康王府的第二道考题。
顺带的,她还帮谢氏发了一笔小财。
两次试探,平康郡王夫妻对“蓝姑娘”的本事多少有了些数,但他们却识趣儿的没有打听“蓝姑娘”的身份。
两拨人默契地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却迅速而稳固的建立起来了。
平康郡王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利和财富优势,满京城暗查禁卫军的一应军需物资到底藏在哪里。
他是皇室宗亲,就算不受太后待见,别人也不会想到他居然会自毁长城,挖自家人墙角,所以比起叶安澜他们,他打听这些东西反而更加容易。
而他之所以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这件事,是因为他想给太后那个毒妇来一个釜底抽薪。
太后让他的长子长女去送死,为的不就是和西北异族勾结,先把裴氏给灭了吗?
这种情况下,太后肯定不能只派送亲队伍里的那些大周将士去对付裴家军。
平康郡王相信,用不了多久,太后和国舅肯定就会派出骑兵,增援那些混在送亲队伍里的大周将士。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从补给上下手,彻底绝了太后再派援兵征伐西北的这种可能。
倒不是他怒而投敌,成了西北裴氏的盟友,他只是单纯觉得,西北的局势如果能够稳住,那他的长子长女就也不会死于战乱。
在和亲队伍出发之前,平康郡王就已经叮嘱过自己的长子长女,让他们千万不要配合朝廷军队,主动与裴氏为敌。
既然是被迫的,那他们就要把“被迫”二字明明白白的昭示人前。
虽然这个法子不能说是百分之百有用,但最起码,消极避战的风险绝对要小于胡乱跳弹。
甚至他还给自己的儿子、女儿准备了一种能让他们看起来像是得了天花的药,这药十分难得,名为和亲、实为打仗的送亲队伍里又没有医者,真到了紧要关头,他们还是有很大机会糊弄住那些官兵的。
只要那些官兵怕了,扔下他们了,那他们就能带着出自平康王府的忠心侍卫,悄悄撤离中心战区。
平康郡王操碎了一颗慈父心,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能让自己的长子长女多几分生还几率。
哪怕他们从此只能改头换面、隐姓埋名,但只要他们活着,平康郡王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