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零姑奶奶是要造飞机的(82)

作者: 度己了 阅读记录

巴浦林洛夫哈哈大笑起来,拿着香槟给学生们倒酒,“别害怕,我们的传统。”

微黄晶亮的酒液在酒杯里折射着灯泡的光芒。

他举杯,“我们有一句谚语。”

“怎么过新年,新的一年就会怎么过。”

巴浦林洛夫看着这一张张东方面孔,心头火热,希望这其中大多数人都能选择他作为接下来学习生涯的导师。

“新年快乐——”

一个寒假过去,新一学期飞机设计专业接触到的是更为保密的课程,这类的课程有着非常严格的教学要求。

教室门口会坐着一个学校指派来的苏联老太太监视,一旦学生、老师进入教室开始上课后,她就不允许任何人再随意进出。每个学生的听课笔记本都由班长在上课前统一从第一科室领回来,发给大家,课后再由班长统一收回交还,不允许任何人把笔记本带出教室。

这对于本就吃力、艰难跟上授课速度的中国留学生们更是个挑战,他们只能课下小心的凑到一起互相给对方讲讲课上的内容,巩固复习。

图书馆里相关的保密资料也是只允许借阅,在专门的阅览室里是可以在提供的保密笔记本上做笔记,但同样不能带出去。

“苏-9的设计图纸你看完了吗?”廖杉把笔记本交给班长,侧头小声问旁边的王川泽。

她说的是苏联苏霍伊飞机设计局研制的一种拦截机,具备不错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眼下其和米格-21的竞争如火如荼。

“嗯,”王川泽低声说着,“在苏-7的基础上把大角度后掠翼改为了三角翼,最新版本的T-3装备了雷达和空对空导弹,还有左右各一门30毫米机炮……”

廖杉起了兴趣,眼睛亮晶晶的,“那我也要借来看看……”

因为在聊的是非常机密的军工资料,两人距离很近,声音压低,仿佛在窃窃私语的小情侣。

卓娅看着前面凑在一起的两个脑袋,不由得咋舌。

“啧啧,还真是般配啊……”卓娅喃喃道。

学生们陆陆续续有离开教室的,廖杉也收拾好自己的文具,从椅子上站起来,背上包,打算等下去阅览室找刚刚说的苏-9的图纸看看。

就在这时,突然门口一阵喧嚣声,一下子吸引了教室里所有人的目光。

守在教室门口的苏联老太太扯着一个深棕色头发的男同学,她的手上还拿着一本笔记本,言语严肃犀利,“你怎么敢?都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准把笔记本带出教室!要是我没让你回来、重新检查你的包,还不知道你要带去哪里!”

那男同学涨红了脸,解释道,“我是不小心的,没想把笔记本带去哪里……”

苏联老太太扯着对方的衣领不撒手,喊来了另一位同事帮她看门,她则拽着那个学生去了教导处。

“我说的都是真的,我只是忘记把笔记本交给班长了……”

男同学的哀求声渐行渐远,逐渐消失。

郑子昂看着这出闹剧,凑到旁边的胡俊明旁边,小声说,“可真不愧是女人当男人用的国家,那彼得洛娃太太比我奶年纪都大了,还能抓着一个大小伙子不撒手,我看尤里想要挣扎都挣脱不开……不过你说,学校会怎么处理这事?”

胡俊明不确定的说,“可能思想教育一顿吧。”

事实上,苏联人对于规定态度更加严苛。

第二天学生们就知道了事情的后续结果,不管尤里是不小心疏忽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校方只看他把笔记本带出教室的行为是已经违反了保密课程的规定,学校最终对其作了开除处理。

郑子昂心有余悸,“居然是开除……以后大家离开教室之前都再互相检查一下,可千万别因为疏忽弄得一个被开除的下场,咱们可都是国家好不容易送出来学技术的,哪能这样子被开除。”

不得不说,学校这一雷厉风行的举动确实让全校的学生都紧了紧身上的皮,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时间在学习中一天天快速过去,华人们的新年到了。

大使馆的同志考虑到留学生们没办法回家探亲,有些人甚至已经两三年没有回去了,但身在异乡,所有的同胞就是一家人,于是决定把在莫斯科读书的华人们都聚集起来,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过新年。

廖杉在巴浦林洛夫讲完课离开教室后,小跑着追上去,“教授,教授——”

巴浦林洛夫停下脚步,“怎么了,三?”

廖杉缓了缓呼吸,“您还对我们国家的新年感兴趣吗?大使馆组织我们一起过年,可以叫上朋友,我想邀请您也一起参加。”

巴浦林洛夫乐意至极,“乌拉,当然好了,什么时间?”

“下个星期的礼拜二。”廖杉说,“是下午才开始。”

她想起什么,连忙又补上一句,“不需要带什么新年礼物,我们的新年没有互送礼物的传统。”

巴浦林洛夫尊重不同的文化,闻言立刻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第49章 卡林卡

说是一起过年, 其实也就是留学生们图个人多热闹,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饺子。

廖杉和江文怡两人左右两只手都是拎着一袋子菜,走进驻苏大使馆内。

亮堂的大堂铺着红地毯, 到处挂着充满年味的装饰物和红色的小国旗,玻璃窗上还贴了不知道是哪个留学生手巧剪的窗花,大堂正中还摆着象征主权的国徽。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 大多都是东方面孔,其中混有几张苏联人的高鼻深眉脸,廖杉在人群中看到了巴浦林洛夫教授和他的太太娜塔莉娅,他们正跟着张国光几人一起学擀饺子皮, 看上去一点没有老师的架子,像是留学生们的朋友似的。

廖杉朝他们挥了挥手,打了个招呼,“巴浦林洛夫教授、娜塔莉娅太太!”

巴浦林洛夫也抬起沾了面粉的手, 开心的和她打招呼, 说着自己刚学会的一句中文,就是不怎么标准,“过年好!”

程德霖大步迎上前,接过江文怡手上的两袋子菜, 示意廖杉,“来,菜放这边。”

王川泽在水池边正洗着碗, 冰水冻得他手发红, “放旁边就行, 我等下洗。”

“我和你一起洗吧。”廖杉说。

“不用。”王川泽一口拒绝, “你和江文怡还是去里面擀饺子皮吧。”

廖杉只好放下菜往回走,一路上又遇到了很多人, 大家都十分亲近热情的用母语打着招呼。

“新年好,我叫高万里,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的。这是我对象,郑小佩,她在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读书,学的是小提琴……”

“我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的,前年来的苏联……”

“嗨,我在莫斯科国立汽车机械学院读书,我叫任远……”

不聚在一起真的没发现,原来整个莫斯科居然有这么多留学生,涉及到各行各业,比上次廖杉在主席演讲时看到的人还要多。

这时一对华国男人和苏联女人的组合走了过来,任远给廖杉介绍道,“这是陈一鸣,还有他太太阿扎利娅,都是国立铁道学院的学生,他们可是两个国家第一对结为夫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