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秦朝穿越手札(608)+番外

作者: 一千棵树 阅读记录

“那你还让刘……沛公去支援楚国?”怀瑾小声问。

见周围士兵来往,张良含笑瞥了她一眼,然后拉着她的手走到营地后面的山坡上。

这是个正好能看见日落的位置,张良带着她坐下,柔声解释:“我让沛公派主力军去救魏,只是让武信君看见他的态度,这件事,有几个好处。”

怀瑾抱着膝,凝神想了一会儿,道:“刘邦献出全部身家却不是为了自己,这事听上去很伟大,我舅舅必会高看他一眼。不止我舅舅……全天下的人都会觉得他仁义无双。”

再想到昨晚萧何说的那句话,怀瑾又笑了一声:“况且他这兵,是问项家借来的,哪怕全都牺牲了,他也没什么损失。说不定,还能趁机再借一支兵马。”

“江东已全部平定,如今诸侯中楚国的土地、兵力、粮草是最多的。张楚王已死,各地内斗不止,武信君将诸将召集到薛地,又是以抗秦为理由,没有人会不去。”张良简单跟她分析了一下:“齐地、燕地、赵地都是好几股势力在博弈,一团混乱,他们反而忘了当下最重要的是灭秦。武信君召集众人,必然是为了言明立场,将各股势力凝结起来。众人齐聚,便是论功行赏的时候,沛公救魏乃是高义之举,无论如何都能分到一杯羹。”

解释了这许多,张良忽感慨一句:“其实……以项家如今的实力,哪怕称王也是可以的。”

“但舅父起事时的口号,是为了推倒暴秦,匡复故国。”怀瑾低声道:“他若要自己称王,其他人会怎么想?”

众人只怕又来一个始皇,秦国一倒,马上联合起来抗楚了。

而且项梁也并没有那个称王的雄心。

“大家都只想恢复到秦以前诸国并立的时候。”张良望着夕阳,有些惋惜。

夕阳半落,怀瑾终于想起张良这半年失踪的原因,忙问:“你去百越,可有结果?”

张良点点头,说不出是高兴还是失望:“我想着,百越那五十万大军若反了,秦国必然倒。赵佗很聪明,什么都没办法诱惑到他,对于惜命之人,什么计策都不管用。”

“那你岂不是白跑一趟?”怀瑾失落的问。

张良揽着她的肩,轻言细语的说:“不算白跑一趟,赵佗虽不会反,但也不会管。我帮他做了一件事,他答应我脱离秦国,在百越自立。”

怀瑾托着腮沉思半晌,赵佗有五十万军队,张良却孤身一人,身后没有任何势力,究竟是怎么被张良说动的?

一会儿又想到张良多年前跑了一趟百越,莫非和那有关系?但是怀瑾又联系不到一起。想不出个所以然,她眼神露出询问。

“嬴政派赵佗收服百越,这都打了几年了,嬴政都死了,赵佗仍然没有成功。”张良耐心的解释说:“百越那边抵抗得厉害,西瓯的译吁宋、桀俊,骆越的江蓠、卜剌……牺牲了不知道多少人,可以说这三年秦兵没有前进半分,只占领了几个落魄部族。”

“带兵抵抗的大首领是望栗,我替赵佗说服了他。”张良说。当然过程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双方打了三年,都已经打累了。

这边赵佗一直用和辑政策治理打下的岭南几个部族,证明中原人和越人可以和睦共处。

那边百越人打了三年仗也都苦不堪言,可一旦停下又害怕家园不保。

百越众人的抵抗,是为了保护家园和传承的文明;赵佗起初是为了皇命,现在则是为了自己。

双方都有诉求,且冲突的点并不大,他找到这个合适的时机劝停了双方。

赵佗大可以在百越当他的土皇帝,他的士兵保护百越人,在那里落地生根;而百越各部族的文明也得以保留,土地和利益也和从前无二,只不过大首领换成了中原人赵佗。

“望栗会同意?”怀瑾问完,随即想到,若是不同意这仗还不知会牺牲多少人,不管谁打赢,都只会得到一个满目疮痍的百越,谁也不想看到这个局面。

张良朝她挤了挤眼睛:“因为当年望栗还欠我一个承诺,夫人忘记了?”

怀瑾啊了一声,联想到多年前的那次百越之旅,啊了一声:“难道你从那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今天的事了?”

这也太神了吧!

张良笑了两声:“哪里能想到这么多,不过是去玩了一趟。”

得意快从眼里透出来了,可面上只是风轻云淡的笑容,怀瑾切了一声。

想到自己的死里逃生,她不由又小声埋怨:“你做这么多,又有谁知道?谁能给你封赏不成?”

“我做这些……”张良侧目看着她。

怀瑾微微一笑,眼里尽是了然和理解。

张良便不说话了,眼前人懂,胜过全天下懂。

把头埋在他肩窝上,脸颊上感受到的热度让怀瑾心里也升了温,她低低出声:“我会一直陪着你的,咱们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太阳已经完全躲进了地平线,天上只剩带着余晖的瑰丽云彩,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血腥味。

刘邦带着萧何从后面走上来,看到这样依偎在一起的男女,相视一笑,眼神有些暧昧。

“咳咳!我们来得不巧了。”

怀瑾回头,看到刘邦和萧何。

她终于有机会打量刘邦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眼前这个气质平凡甚至带着地痞气的中年男人?

好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怀瑾站起身微微屈身见礼:“见过沛公。”

还没有贵族女子跟他行过礼,刘邦怔了一下,先是觉得眼前女子的姿势很好看,随即心里一阵舒服。

“这是我妻子赵氏。”张良仍是紧拉着怀瑾的手不放开。

刘邦插着腰走过来,笑道:“知道,子游跟我说过。”

说着朝怀瑾拱拱手:“鄙人刘季”

简短的打过招呼,刘邦看向张良:“魏豹说不跟我们去薛城了。”

张良一点都不意外,他道:“兄长在临济,现在又有了援军,他要是跑了叫人如何看待他?那魏太子呢?应该与我们一起吧。”

“魏豹说,劳烦我们将魏太子带到薛城安置。”萧何走上前,矮了刘邦一步以示尊敬。

“既得信任,沛公不如把魏太子放在身边照顾?子冼心性纯良,若得沛公教导,岂不是美事?”张良轻飘飘几句话,让怀瑾翻译过来就是:与其把魏子冼送到项家,不如刘邦把他留在自己身边,魏子冼年轻单纯,刘邦只要哄哄就能和他搞好关系。

不管魏国此战之后如何,但只要魏王血脉在,将来必有用处。

刘邦脑子里过了一下,喜笑颜开:“子房说得有礼。”

熟络的称呼,怀瑾不禁纳罕,这才认识多久,怎么就熟成这样了?

怀瑾再想到,战争的混乱改变了许多人的身份。魏子冼不只是张良好友魏咎的儿子,也是流有魏王室血脉的太子,张良再做打算,必然会先考虑利益,而非先考虑感情。

但她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张良都不会让魏子冼有什么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