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嫡女(307)+番外
她也不好说康熙十四岁就亲政了,要编成话本子,如今阿蔓也不是那么好哄骗的人,自然听得出其中真假。因此只把背景换成一家商户,这故事就变得十分真实了。
康熙十四亲政,阿蔓十六岁还没亲政,已经算是年纪不小了。
阿蔓点了点头,道:“弟子知道师傅的期盼。”
当然,阿蔓也知道温宥娘为何要让他亲政,就如温宥娘说言的,看棋者与下棋者永远是不一样的感官,他旁观听政了这么多年,听得再多,加上随着年纪的增涨逐渐加入对政事的讨论,也不如真正下手处理一件政务得到的经验要多。
同时,他若亲政顺利,想来自己的师傅就有可能在他及冠后就退出这权势中心。毕竟以一介女身,站立于朝堂这几年,并不大容易。许多时候政令所达,也并不算顺畅。在朝廷上受到的抨击也要比其他三位辅政之臣所遭受得要多。
阿蔓觉得,权势对于自己师傅的诱惑,并没有那般大。
那一日温宥娘温府,却是少见的跟孟行景道:“霸王如今也虚岁十四了罢?”
孟国公听得温宥娘这般问,就道:“是要及笄了。”
温宥娘想起阿蔓说等两年的话来,也不与自己夫君直说,只道:“她不是一直想上战场,不如就送到盛国公手下练几年。长长记心也好。”
跟自己的父母不同,霸王是自幼都没受过甚委屈的人,就算给陛下当过几年陪读(玩),然而也因是小娘子而是被照顾与包容,因此性子上却是有些娇纵与固执。
霸王以往闹着要去边疆投军,只她是世家娘子,虽孟行景早年也说过把人丢去边关之事,只在温宥娘的计划里,霸王至少也得及笄成婚后随夫一道。
只这一回竟是主动说到要把霸王丢在边关去,而半点不说等霸王及笄后成婚的话。
孟行景难免想到宫里的那位即将亲政的人,就问道:“陛下还没有选定皇后?”
温宥娘点头,道:“陛下说还等两年,许就是有合适的了。”
孟行景一下子明白过来温宥娘为何做出这般决定,就道:“也好。”
早在经过先太子妃之事后,孟氏就已经再没了当外戚的心思,温宥娘如今要把霸王丢边关去再好不过。
就这样,一直闹着要去边关的霸王彻底满足了愿望,只收拾了一个小包,带着一叠银票和自己的一大群小跟班,呼啦啦的朝着边关而去。
而皇宫里的陛下得知消息之时,已经是在几日之后,连人都来不及追回来了。
“陛下,先太子在时,胡皇后也是当了近二十年的皇后,她的儿子更是一直都是太子,只是最后的下场……还有孟氏所出的先太子妃,”严如霜顿了顿,“胡氏与孟氏,都不会再想与皇室有什么瓜葛。所以,胡氏女孟氏,没有任何一个小娘子的画卷送进宫里来。”
阿蔓只偏着头听自己舅舅替自己分析这些,然后点了点头,道:“我知道。舅舅。我不急。”
他不急,他还有的是时间。要成婚后才能亲政,他也还能等几年。若是成不了婚,他也得亲政,他还会有更多的时间。
第167章 番外·谢氏
谢氏也非天生的世家,然要追述血统,在这个时代的氏族志上却也能追述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之时。但鉴于不论哪个时代,人类都有着吹捧的习性,所谓血统论有时也当不得真,一当真你就输了。
反正总的来说,谢氏一族的历史十分之遥远,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累积的繁盛之后,坐稳了天下第一世家的位置,千年来不曾有人动摇。
而谢氏的族人,虽大多出名的是各支嫡出,然而嫡支一脉里庶出的有名之人也不少。这千年下来,不论是贤相名臣,还是诗人画家,皆层出不穷,为谢氏如今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即便是如此,世家的衰退也再所难免,如一颗种子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从盛开到凋零,花叶衰败,都是顺应着天意。
谢氏繁华过,且繁华了千年,虽许多时候谢氏真正称帝的年代并不多,然而也抵挡不出千年来谢氏一族身为人臣时,在史书上那笔墨浓重的一笔,及一代又一代对天下第一世家的夸赞。然后到了大隆之时,虽名臣能将尚在,依旧有天下第一世家之称,然而却也用着旁人可见的速度衰败着。
当然做为世家代表的谢氏衰败的根源,也并非从大隆起,而是早好两个朝代。只那时谢氏年富力强,跟那两个皇室一直死磕了几百年,起起伏伏,到了大隆这衰败的迹象才让外人看了出来,也是真正的开始衰败了。
但即便是到了这种地步,谢氏对上皇族也还有自保之力。
如当年在反前朝之时,前朝打压世家,世家以谢氏为首,谢氏就干脆反了,跟随了大隆。
大隆百年,也与前朝一样打压谢氏,只不过手段却是不敢跟前朝的相比,怕把以谢氏为首的世家逼反,所以都是慢慢来,只不给谢氏大的权柄。
可耐不住谢氏能人辈出,有能耐的人总归等得到时机,要真把谢氏排挤出权势中心,也并不容易。
一直到,有个母族不显的皇子,跟谢氏的一个嫡出的晚辈交好了,靠着谢氏的支持当上了皇帝,然后对着谢氏出了手。
谢氏得到的教训是惨痛的,然而千年下来的氏族,又有哪一回遭遇的风险不是翻天覆地?教训不够惨痛?
只可能没哪个皇帝打压谢氏之时,手段竟然能如此龌龊,龌龊到谢氏觉得再为这个皇室效忠,都得是对自己一族的侮辱。
不过在离开之前,谢氏对于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大隆皇室,自然也要讨几分利息。
所有有了各大世家退守祖地,除了南宁,一统天下百年的大隆终于出现了割据之势,老皇帝在清理谢氏之事上的不妥当,终于自己替自己埋下了一个祸患。
只那时谢氏已经南退,就是半路截杀,谢氏族人里也多的是将才,被杀的大多不过旁支背叛谢氏的那些人。
只如今不过几十年,谢氏终投了南宁之后,身为太子妃的谢清辉发现谢氏许又到了当初的境地。
大隆皇室对世家的打压不遗余力,终究是逼反了世家,这本是南宁唯一一统天下的机会,可遇着了薛家与戚家守着云州与锦州一带,有时候想法再详尽,也依旧只能是个想法。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看重的是将军谋略与战士的作战经验,南宁要趁着世家反大隆皇帝的机会打入大隆,也得先破了戚薛两家的防线。
可这里面冒出来了一个薛九,在大隆尚未乱起来之时,就将谢氏在锦州、云州一带布的局,花了不过两年时间拆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将防线堵得油盐不进。
说来薛九与戚钺之间的婚事,还是南宁太子当年促成的,最后却成了南宁统一天下的障碍,就是谢清辉在心里也暗骂南宁太子脑子有病。
南宁太子实在是冤,他当初也不过是见那狗皇帝不顺眼,所以故意帮了戚薛两家一把。也知道这两家守着边疆他们南宁也别想着进大隆,只那时想着卖两家一个人情,许以后就靠着这媒人的名头捞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