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绣(229)
老大人给了两本书是拓本,虽然是拓本但非常珍贵,用来研习字体十分好的,巧兰爱不释手。
住了两日传虎那边的事终于差不多弄完了,他们也该回去了,学武又给了一些李母和李老太吃的药跟药贴,以及丸药和冬日保养的药茶等等装上带回去。
“药酒不能多喝,一日一小杯就成,药我都写好了条了,回去按时吃就成,忌讳啥的我都写清楚了,回去看一眼啊。”学武细心地叮咛着。
“我记住了,放心吧。”
“嗯,行了走吧。”学武摆摆手送他们走。
装上东西传虎驾了车带着王家三口子,还有巧兰玲玉回村了。
路上巧兰把荷包的钱给玲玉交代了一声,没有那么多,只有三两银子,还是攒了很久的结果,主要因为玲玉刚开始做,东西不精致,到了李掌柜那里就是不出彩的东西,一大堆毛病,就按照楼里的规矩价格收的,这上面李掌柜一直很拎得清,不能啥都讲人情面子。
条子是李掌柜的学徒给写的,是巧兰的要求,只要是玲玉的荷包不管谁去卖,都请人家给写了个条子,就说是给人带的回去好交代,这样玲玉看了心里也不会有疙瘩。
“原来真的没有多少啊。”玲玉看了条子沉默了一会才说道,眼里明显有些失望,那些荷包她确实是很用心再绣了,但事实和结果往往令人意外。
巧兰笑了,“给你看着不是为了打击你,是希望能激励你的,有些事不是一戳而就的,手艺是需要慢慢磨的,我也磨了很久东西也是慢慢才往上涨的价格,这个有个过程的。”
“嗯,我明白,就是发现自己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好,让我知道原来我欠的还多呢。”玲玉看到这个条子也明白,自己手艺明显是不过关,人家压根没看上。
这东西是没法作假的,往绣楼卖要看货物质量的,东西好才有好价,东西不好或者略微好一点也就是那个价,想抬价就得有那个质量,让人不服气不行,不然人家赚啥,喝西北风么?
“我会努力的小姐,我明白你的心意了。”玲玉眼里的光芒亮的吓人,似乎多了几分沉静的心思。
“嗯,你明白就好,慢慢学,只要你想学我自然乐意教你。”巧兰笑了笑,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能耐了。
“嗯,我明白。”
回到家,正好二叔他们买了驴回来,正在帮着李母磨面呢,家里磨好的杂粮都先紧着学武拿走了,要在弄一点出来。赵氏坐在那搓包谷粒呢。
“回来了,累不累?”
“不累,婶子,人买回来了,姓王,小子叫小海,大海的海。这是我二婶,我二叔,以后你们就跟着我二叔二婶。”巧兰介绍了彼此。
“哦,会干地里的活么?能带孩子么?那个大海会算账么?”赵氏看了眼老伴,他不吭气,自己才开口问问。
“会干地里活,我们本来就是农民,家里地里的活都没问题,海子会算账,略微认识几个字,有限的很。”王叔站出来老实的回答。
“嗯,那就成。”赵氏也没有别的要求,就是要求会干活能帮着带带孩子,男孩能算账给媳妇店里帮个忙。
“娘,我哥给带了些药,还有药茶,二叔这是你的那份,都写清楚了,回去看一眼啊。”巧兰把东西拿下来分一分。
“成,明白了,歇会吧孩子。”二叔看了一眼点点头。
王叔一家子进了门就开始帮着干活了,坐在那里开始弄玉米了,熟门熟路很有眼色,赵氏微微点头,她故意不吭气不指挥的,想看看能不能有眼色会不会找活干。
“娘,虎子哥给我买了二百五十亩茶园,五十亩是林地,种的都是好木材。你看这是契约,还有这个是我哥买的宅子,就在我院子隔壁,不过今年涨价了,院子没有我的那个拾掇的那么精致,但格局一样,我看了一眼老大人也说好就给交了定金了,我就掏钱买了下来,写的我哥一个人的名,你给收好了。”巧兰把事交代了一声。
李母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微微点头,“买了也好,东西在不愁。你哥的我收着,你自己的你自己收好了。”
“嗯。”
“你哥的是虎子掏的钱吧,回头记得提醒我一声,我好给人还钱呢。”李母把学武的地契收好,又叮嘱了一遍。
“嗯,没事,虎子哥和我二哥关系也好,也不在乎这一时半会的,我哥现在也不缺钱,还起来也快呢,也就一千多两银子,快得很。”巧兰并不担心哥哥还不上钱。
“还是要记得。那茶园虎子给操心吧?”
“嗯,跟刚子一起弄,他人头数,都是自己村里的人帮着干,不用我操心。”
“那就好,出门别嘚吧的到处都是。”李母不忘叮嘱一声。
“我又不会跟人说这个呢。”巧兰洗了脸笑了笑说道。
“虎子,晚上在家吃还是你回去吃?”李母问一声。
“婶子,我不吃了回去了,好几天没回家我回家看看威子去,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在家玩疯了呢。”传虎挺惦记弟弟的。
“行,回去看一眼吧。”李母一听在理也没拦着。
“那我先走了叔,婶子,有事言语一声啊。”传虎把东西放下也要回去了。
“好嘞,虎子谢谢你给我们家操心受累了,这银子你拿着。”赵氏把买人的钱给了传虎,一码是一码不能混为一谈。
“好嘞,那我走了。”传虎笑着收下了,夹了马车就走了。
第253章 进账
巧兰从县里路过的时候,又买了些上好的布料准备绣炕屏,还想绣一个四扇的屏风给自己家小客厅摆着,也是很不错的,家里木料也是现成的。
难得有这个时间和闲情逸致给自己倒腾点东西,巧兰也很有这个性质。
她想绣一个仕女图,有各样的姿态和样貌,目前暂定为四副,可以慢慢绣,也不着急。
天真的冷了,似乎今年冷的有点早,寒风很早就刮了起来,巧兰也没地方可去了,只能留在家里绣花了。
二婶过来了,神神秘秘的跟李母说悄悄话呢,巧兰跑过去凑热闹,二人也没瞒着她。
“嫂子,你知道么?张氏自己把自己嫁了。”
“啊,自己嫁了?”李母不太明白是个啥意思。
“她回了家后被村长轰到山上茅屋去住,日子有点苦,估计是受不住了,去码头干了几日,找了个南边的游商就跟人走了,也不算嫁了,就是跟人走了,不过人家给了张家一点钱,张氏自己手里也有钱就同意跟人走了。张家人气的不行,但还是同意了,也是不想让人再戳脊梁骨吧。反正人已经跟着船走掉了。哎!”
李母瞪直了眼珠子,有些不敢置信,好半天才长出一口气,脸色有点复杂,“就算和离了,也可以嫁个好人家的,哪怕略微穷点,那些商人很多其实早有家室的,而且天高路远不知道那边到底是怎么样的,怎么就选了这条路呢?”言语间颇有些唏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