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摇摇头。
“没有不习惯,不过不是以前的老师教我们了。”梁志超应着,“我们现在的老师都是新老师,他们都很好。”
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以后,农场学校多了很多新老师。
大部分是农场考出去的,然后毕业后又申请回到农场发光发热的年轻人。
他们曾经是苏舒的学生,现在成为了苏舒孩子的老师。
这是一种特别有意义的轮转。
将来他们老了,有一天可能还会教这些学生的孩子。
“苏爷爷,我妈妈有回来吗?”梁志强的眼神往街口扫了好几眼,总想着妈妈会不会在和他们玩捉迷藏,躲在外面等着他们不注意偷偷跑进来吓他们一跳。
就像苏爷爷给他们惊喜一样,妈妈也在酝酿一个大惊喜等着他们。
“没有,你们妈妈学习忙,要半年后就能回来。”苏天荣安慰着,”不过她让我给你们带了很多礼物,都是她亲自给你们挑的。”
梁志超三个叹了口气,“苏爷爷,我们好想妈妈。”
“她也好想你们。”苏天荣对孩子的耐心非常好,特别是他自己看着长大的这三个孩子。
肖力带着付明姝过来的时候就正好看到苏天荣和他助理和一群孩子站在一起,苏天荣在和梁志超他们说话,苏天荣的助理给边上的孩子们分从国外带回来的巧克力吃。
“苏先生。”肖力走了过去,“您什么时候回农场的?”
苏天荣闻声回头,“刚到,你们这是来找梁振国?”
肖力和付明姝在两年前的暑假订了婚,付明姝大学毕业以后也申请来了农场,现在在农场高中当老师。
今年春节后两家人看了日子,婚期定在了今年国庆节那一天。
“早上去钓鱼了,收获颇丰,就挑了条最大的送过来。”肖力道,“就是可惜苏舒和香兰妹子都没在,不然能给我们煮酸菜鱼吃。”
“你们都带着行李,肖力手里也提着鱼,都别在这站着说话了,我们去粱家吧。”付明姝一边说着话一边朝着三个孩子招招手,问他们,“梁振国有在家吗?”
“爸爸有在家。”梁志强点点头,然后他就率先往家里跑,一边跑,一边朝着家的方向扯着大嗓门喊着,“爸爸,苏爷爷他们来啦!肖力叔叔和明姝阿姨也来啦!”
有邻居家的小孩从家里探出头看热闹,然后去找梁志超,十分好奇低问,“梁志超,那个穿西装的男人又不老,你们为什么喊他爷爷啊?”
“他是爸爸妈妈的长辈,所以妈妈让我们喊爷爷。”梁志超解释着,然后拉着一一走在了苏天荣身边。
梁振国这会儿正在院子给菜地梳理菜苗,撒下去的种子发芽了以后太密集,需要把弱苗拔了。
第681章 三年一发展
听到梁志强的话他直起腰用了几秒钟再听了一遍,确定没听错,立刻去水池边上洗手。
等他洗完手梁志强已经冲进门了,“爸爸快泡茶!苏爷爷和助理哥哥,肖力叔叔和明姝阿姨都来了!”
苏天荣走进院子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四处打量了一阵,梁振国回了农场可就真是一个人大男人带着三个孩子了。
院子里的菜郁郁葱葱,每个角落都被打理的很干净,院子的一角还晒着一排衣服,还在滴着水,显然刚洗完挂上去不久。
梁振国过日子不是个邋里邋遢的人,哪怕苏舒没在家,他也是按照苏舒的习惯照顾着这个家和孩子。
“您怎么来了?”梁振国十分惊喜上前接过苏天荣和他助理手里的行李箱带着人往屋里去。
听到肖力说带了鱼来的,梁振国便应了句,“那中午就清蒸了。”
他也就会清蒸鱼,不是没尝试过做红烧鱼,但是每次做出来的红烧鱼鱼肉都被他煮烂糊了。
回农场这些时间,梁振国有空就会回家做饭,没空的话孩子就回去他单位和他一起吃饭,要么是去李长青家或者隔壁王婶家吃。
苏舒玩的好的朋友,家里做点什么好吃的都会喊上三个孩子。
苏天荣坐下以后梁振国就给几人泡茶,一边拿茶叶一边问苏天荣,“我媳妇儿在那边过的还习惯吗?”
“她有什么好不习惯的?”苏天荣摆摆手,“用不着操心她,她好得很。”
“老校长说,妈妈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她在哪里都会很优秀。”梁志超提及苏舒这个妈妈满脸骄傲,“同学知道妈妈去国外交流学习了,可佩服妈妈了。”
梁志超口里的这个校长自然是苏舒在农场任教时候的校长,因为这些年教育工作做的出色,所以现在调去了教育部任职。
农场这些年的变化是一年一年肉眼可见的。
得益于农场经济好,据今年春节后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农场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这个属于远超同级别地区的数据。
要知道农场可是一个小县城,这个数据还是包括各个乡镇底下的所有适龄儿童。
大井集市之后农场这里又建了一个大井批发集市,各个生产队种的养的都有了销路,特别是火车站通车以后,批发集市更是热闹非凡,乡亲们口袋鼓起来了,再加上农场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到位,所以家里都把孩子送去上学了。
个别重男轻女的家长只送男孩不送女孩上学的,也会有妇联和村干部一起上门劝说,这才有了农场如今的大好氛围。
说起农场这些年的变化梁振国脸上始终都是笑,这些年他虽然在京市上学,但是每年寒暑假那三个月他都回农场工作。
平日里农场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和决策的,褚国平也会发写信或者给他打电话,所以这些年农场的发展一直和梁振国紧密相连。
“您不知道吧?农场发展起来以后还发生一件挺有趣的现象,就是农场嫁娶上,这几年数据上看农场女性嫁到农场之外的不足五个,但是农场男性娶妻,从外地迁入农场的新媳妇儿一年比一年多。”
“褚国平还特地问过农场这边的媒婆,人家说,她给农场女孩子介绍对象,人家女孩的父母就一个要求,就要农场本地的,不嫁外地的,说是农场的日子好过,哪里舍得女儿远嫁,往外嫁的几个女生都是自己处的对象,自己在外面认识的,家里拦不住没法子才点了头。”
“别的县的女生父母都想尽法子找亲朋好友介绍咱农场的年轻小伙子,都想把女儿嫁到安田农场来。”
“就光去年一整年,从外边的各县嫁进来的新媳妇儿足足有三百多个,是这几年的数据高峰,火车站正式开通以后,有可能这个数值会继续往上涨。”
梁振国的喜悦倒不是因为农场多了这些年轻小媳妇儿,他高兴的原因在于,这个现象已经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年轻人心里已经开始倾向来安田农场寻求发展,周边城镇的百姓也十分看好安田农场未来的发展。
不管在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在哪里,年轻的劳动力都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资源,人多了,人气旺了,这个地方才会更快的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