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晚上有我呢!你安心地休息吧!”姚长海拍着胸脯保证道。
姚奶奶听得抿嘴直笑。
“娘,你笑什么?”连幼梅好奇地问道。
“哦!长海这话听得小狗直发笑。”姚奶奶笑道,言外之意,男人的话要是能相信母猪都能上树。
当年长海他爹也这样保证过,不过,他睡的比她还死呢!不过也有情可原,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真的很累。还要看老天爷的眼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男人很累的。
加上还得忙夏、秋收,收完庄稼,还得藏粮食,保护丰收果实和敌人周旋。
那时候真的是扛起锄头是农民,扛起枪来是兵。有时候敌人疯狂起来,女人就担任起种庄稼、收庄稼的职责。
男人都上战场了,然而活着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想起往事就一把辛酸泪!
结果谁也不用熬夜,妮儿人家一觉到天亮,期间换尿布,她都没有醒!
好像自从鬼哭狼嚎,磨了三天之后,这孩子好带的很!
*
直到第二天才恢复过来,心神清明,终于不昏昏沉沉了。
妮儿睁开眼睛,小手揉了揉眼睛,依然是漆黑一片,哧……果然是个梦!
无聊的妮儿继续闭目养神,耳听得小夫妻的对话。
连幼梅推推他道,“她爸,她爸,鸡都叫了三遍了。”
姚长海一翻身,侧躺着,看着她们娘俩,嘟囔着道,“还早呢!天还没有大亮呢!你听听咱爹、娘还没起呢!”
冬日里天亮的晚,此时户外是漫天星光,鸡叫三遍,大约是卯时早上五到七点。
而现在是早上五点多。
“怎么睡不着了。”姚长海睁开眼睛道。
屋里边黑漆漆的不过这星光微弱的光芒,也看得朦朦胧胧的。
“是有点儿!妮儿很乖,不哭不闹的,昨儿又睡了一天,我跟着也睡了。”连幼梅侧身看看身旁地孩子,手伸到她的屁股下面摸摸,没有湿,又躺了回去。
“村里的扫盲班还在办!”连幼梅挑眉问道。
“是啊!现在认字的积极性很高。”姚长海笑道,“我姐他们那一批脱盲后,有好多逐步走上了乡、村和农业合作社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了农、林、牧生产的技术骨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扫盲班?什么东东!妮儿满脑子的问号?
“所以我挺佩服咱娘的。”连幼梅由衷地说道。
妮儿她爷爷,后来加上俩孩子,在山上打游击,奶奶呢!一个人可真不容易。
“那是!想当年咱娘可是妇救会的得力干将。”姚长海骄傲地说道。
妇救会?妮儿想起来了,抗战片里可没少出现!
第11章 妇救会
更新时间2014-7-11 7:54:36 字数:3220
连幼梅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赶紧问道,“现在谁是扫盲班的老师啊?”期望转移他的注意力。
怎么回事?原来姚长海的大脚丫子不老实,一直蹭媳妇儿滑溜溜的小腿,毛茸茸的大腿,蹭的她痒痒的。
“以前是乡干部兼任老师,不过现在都是小学老师了。”姚长海也知道现在不是时候,岳母再三叮咛过,未来三个月,别想吃肉!还得继续做和尚!
这可不是吓唬他,过早同房对幼梅的身体会造成伤害,所以只能忍着,男人嘛!这裤腰带拴不紧,还能叫男人嘛!
“其实咱家博远都高中毕业,也能当老师了。这解放十来年了,各类教育都上了正轨,就不用乡干部在兼任教师了。”姚长海笑着说道。
妮儿身形一僵,如遭雷击,解放十来年,十来年……
难怪有扫盲班之说嗯!
刚解放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政府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
其实扫盲班不是解放后才有的,在抗日时期,各个根据地就有了,那时更多的是妇救会承担了这项工作。
那时候妇救会组织的可不止扫盲班,还有纺纱织布培训班,学技术,学政治思想的。
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农业大生产运动,纺纱织布,不但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妇女还掌握了家庭经济权。
不但如此,妇女还和男同志一样下田干农活。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妇救会坚持动员广大妇女参加犁田,管理农作物,使一大批青壮年男子参军上前线,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正是由于广大妇女的大力支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解决了军民吃粮问题,有效地支持各个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在这些事实面前,有些人称赞说:“媳妇会种田,公婆心里甜”。
那时可是妇女能顶一片天,可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抓,没法子,男人都上战场打鬼子了。
根据地里流传着《五更劝丈夫,快快去参军》的歌词里,就反映出这个事实:
“一更一点劝丈夫,莫说好男不当兵,莫说好铁不打钉。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国破家亡活遭瘟。
二更二点劝丈夫,你不曾听说东三省,同胞有冤无处伸;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一年到头焰火坑。
三更三点劝丈夫,快快参军杀敌人,争取榜上留美名;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咱们全家皆光荣。
四更四点劝丈夫,田里农活请放心,里里外外包在我身上;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为妻能种亦能耕。
五更五点劝丈夫,天明送你去登程,一帆风顺到军营;我的丈夫呀!我的亲人呀!立功喜报早来临。”
所以在根据地里,妇救会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出现了丈夫去参军抗日,妻子主动承担农活搞生产的动人景象。
而姚湾村也曾经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妇女和男子一样经得起考验和锻炼,不管生活怎样的艰难和困苦,广大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做好支持前工作。
为破坏小鬼子下乡“扫荡”的通道,妇救会就动员县区乡的妇女参加挖壕沟,积极配合部队反扫荡斗争,有时冒着生命危险,担负起传送情报的任务。军队在前方打仗,妇女在后方支援;白天下地生产,夜晚赶做军鞋。妇救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激励大家提早完成规定任务,及时支援前线。
战争年代都是偷偷摸摸的,解放后,各村就光明正大的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的晚上举办扫盲识字班,称为“办冬学”。办冬学的条件很差,但人们学习热情很高。
村村都办起了这样的夜校,全乡出现了姐妹兄弟同上学、夫妻妯娌共读书的热闹场面。
由于参加学习的人平时生产繁忙,且每个人家庭情况不一,到课率不齐,认字、读书的进度拉开了距离。这样,一个识字课本往往要反反复复读上一段时间,一度出现了“年年办冬学,年年重头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