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千里路云和月(401)+番外

韩士诚的变化让众人都感到了又惊又喜又奇怪,可他们谁都不想再去细究这背后的意义。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出人意料的最好结果,也是所有人心中期盼已久的结局。说到底,血缘是这个世界上最牢固与最坚实的纽带,亲情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感情,任谁也无法无动于衷。

1958年的2月17日,是中国农历狗年的除夕之夜。这天下午,狄尔森一家应岳母之邀,驱车从纽约赶往波士顿共度春节。

春节历来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最重视的节日,也是举家团圆的时刻,因此,能够一家人在春节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实在是让期盼这个日子很多年的韩母极为高兴。一个多星期前,她就已经让佣人们早早的准备齐了各种春节的应节食品,又买了许多的红灯笼挂在家门口和家中,增添了许多的过年气氛。

病愈后不久的韩士诚心情也煞是不错,在农历祭灶的那一天,特意在自己的书房里手书了好几幅春联和大大的“福”、“喜”字,让佣人们分别贴到了各扇大门上。一眼望去,浑厚古朴的魏碑体春联让这个几乎被大红色淹没的喜庆环境中又多添了几许文化韵味。

临近黄昏的时候,狄尔森和韩婉婷带着两个早就欢天喜地的孩子们来到了岳母家。韩家的佣人刚将大门打开,思平和思安便像两只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欢闹着,撒开父母的手,径直飞向韩母身边。

两个小家伙不但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长得可爱又漂亮,还都生了一张逗人开心的甜嘴,每个人口中不断的叫着“外婆、外婆”的,一个个都搂着外婆抢着撒娇,直把韩母乐得合不拢嘴,笑得脸上都快要长出花来了。

“来就来嘛,带什么东西。家里什么都有,何必这样麻烦。”

“过年嘛,怎么可以空手上门,那多没礼貌。要是让爸爸知道了,肯定少不了又是一番数落。再说也方便嘛,反正放在车里一起带过来,不麻烦的。”

母女俩说着话,韩母抬起头向他们的身后望了望,好奇道:

“咦,老大呢?他怎么没来啊!学校还上课吗?”

“他刚转学过去没多久,听说学业很重,功课也多,所以过节他说要在学校温习就不过来了。不过他托我向你们拜年,说等学校里的功课少一些的时候,会专程过来一趟看望你们的。”

“哎呀,过年也不能轻松轻松啊!这孩子啊,可真好学。回头你告诉他,照顾好自己就好啦,不用特意过来。”

“好,我知道。”

韩婉婷一边回答着母亲的话,一边将手中带着的礼物和年货统统交给了佣人之后,四顾周围,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替丈夫脱了厚重的大衣后,转身向母亲问道:

“姆妈,爸爸呢?”

韩母搂着两个孩子亲个没够,听见女儿发问,便没好气的道:

“他在楼上书房呢。他嘛,你晓得的呀,总爱搭搭架子的,你不上去请他,他可不会下来的。”

韩婉婷听罢,噗嗤一笑,想了想,回头对丈夫道:

“你陪姆妈坐坐,我上去叫爸爸下来。”

她转身要走,却被狄尔森一把拦住了:

“我去吧。过会儿就要吃饭了,你帮姆妈准备。我去请爸爸下来。”

“你,不怕吗?”

狄尔森笑了起来,用手指轻轻触了触她的额头,柔声道:

“瞧你说的,爸爸又不是老虎,有什么好怕的。”

“呵呵,万一你有‘危险’,好歹弄出点动静来,我会让思平和思安上来‘救’你的。”

韩婉婷有些挤眉弄眼的笑言道,狄尔森又好气又好笑的用手指在她额头重重的弹了一个“毛栗子”,皱着眉头瞪她道:

“我怎么觉得你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啊!好像盼着我没好事一样。喂,有你这样当太太的吗?”

她捂着额头咯咯直笑,推着他的背,将故作生气的他送上了楼。狄尔森笑着走上楼,渐渐的收了玩笑的心情,以一种很恭敬的姿态走到韩士诚的书房门口。看着这扇栗红色的房门,他不免还是有些紧张。他深深的吸了口气,做足了心理准备后,才轻轻的叩了叩门,低声叫道:

“爸爸,我们来了。”

过了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一声简短而低沉的回答:

“嗯,晓得了。”

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房间里似乎再没有声音传来。狄尔森笔直的站在门口,静静的等待着。他其实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等什么,只是隐隐的觉得,这个时候,他不能离开。耳边传来楼下孩子们的笑闹声,还有妻子与岳母谈笑风生的声音。听着她们盈盈的笑声,没来由的,心中涌上了一股实实在在的满足感。这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啊!

正低着头体会着心中这股奇特的感觉,忽然就听房间里传来了韩士诚颇有威严的声音:

“逸之,进来。”

狄尔森闻言,立刻整了整自己的衣冠,仿佛当年在军中接到命令要去见军座一般,挺直了背脊,毕恭毕敬的答道:

“是,爸爸。”

他小心的推开门,走进了岳父的书房。书房里,韩士诚正提着毛笔在硕大的书桌前低头写着什么。他慢慢的走了过去,在书桌旁远远的立住,静静的等待着。韩士诚一气呵成的写完了字,挺直了腰,长舒了一口气,手指搭在毛笔上轻轻的敲击着笔管,看着自己的作品,凝神思索着,似在品评着自己的这篇字写得如何。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看见狄尔森远远的站在几丈开外,皱了皱眉头,低声道:

“站那么远做什么!过来,过来,帮我看看我写的怎样。”

狄尔森恭顺的走到书桌旁,往桌上一瞧,这才发现原来韩士诚在临贴,临得正是魏碑的字体。他以前并不太懂书法,直到在军校里念书的时候,有个同窗每日放学后都要临一页魏碑,说是能修身养性,培养耐性,将来打仗的时候能沉得住气。

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也和那个同窗在课余的时候一起练习书法。时间长了,那个同窗的字写得越来越浑厚大气,而他在这个同窗的熏陶下,也渐渐的懂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东西,写出来的工笔字中不自觉的也会带上点魏碑字体的气势。

他从头到尾的细看了一遍韩士诚的字,低声道:

“爸爸,这,应该是魏碑吧。”

他的话音刚落,韩士诚的目光中飞快的闪过一丝惊诧,但却没有表露出什么,继续道:

“你觉得怎样?”

“我不是太懂,但感觉上您临的应该是北魏时期的碑帖。以前念书的时候有个同窗告诉我,魏碑字体朴拙险峻但又舒畅流利,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最是书法的精妙所在。不过因魏碑大多在石面上凿刻而成,多有刀斧夸张之风,因此练习之时最忌带有凿刻夸张之风,免生习气。”

他的话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不再多说,微微垂着眼睫很是恭敬的站在一旁。韩士诚静静的听他说完这些,已经听懂了他话里话外的意思,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心中颇为赞叹,已是有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