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医汉(273)+番外

作者:春溪笛晓 阅读记录

他的努力也是有回报的,这不, 这就让他等到了汲黯的亲笔回信。

汲黯之所以会回一个小娃娃的信, 不是因为他也在淮阳郡当太守, 更不是因为他和卫青也算旧相识,而是因为……霍善给他们这些“邻居”写信时顺便给送了一叠纸。

纸这东西朝廷去年造了一批, 但因为产量和规模的关系,一时半会还没能普及到地方上。而且霍善还表示年后可以给他们淮阳郡批发新纸,价格公道,订购数量达到一定数目后包送货上门。

这就让汲黯不得不心动了。

别看他已经是个糟老头儿,瞧着还有一股子倔劲,实际上他也是很喜欢研究新鲜事物的。毕竟是个能去刘彻面前表示“陛下您用人可真喜欢后来居上”的家伙,脑子当然灵活得很!

虽然长安那边迟早会给他们安排上,可能提前用谁愿意等呢?

汲黯这次回信,前头洋洋洒洒地给霍善归纳总结了几百字自己当太守的心得,后面才真正进入正题,给霍善送了张已经签名盖章的订购合约,说是期盼能在天气暖和以后收到这批新纸,他想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秀才选拔。

为朝廷举荐秀才,那也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应该做的。

当然,纸张这么珍贵,这些有资格参加秀才选拔的人也是通过重重筛选才有资格应试的。要是敢有人妄想鱼目混珠,他汲黯第一个不放过他!

苏轼看了汲黯的话,只觉自己读史书的感觉没错,这果然是个暴脾气的小老头儿。

只是看到汲黯说是要选秀才,苏轼不免又张嘴就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霍善问苏轼是什么意思。

苏轼说道:“这讲的就是汉末连皇帝都带头卖官鬻爵,底下的人有样学样,所以整个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彻底坏掉了,选出来的秀才呢,没几个是读过书的;选出来的大孝子呢,都不跟自己父母住一块!”

卖官鬻爵这件事并不是汉末才开始的,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这个改革爱好者就积极上书提议效仿商鞅实施“粟爵粟伍”“武爵武伍”双线并行的政策。

也就是说你想获得爵位或者军中的实职,有两条路子可以走,一条是捐粟,也就是给边关输送军粮;一条则是正儿八经地攒军功。

人家出钱出粮出人把军饷运到边关,也算是军队后勤吧,给个爵位并不过分。

这个政策一路实施到刘彻登基之后,更是因为缺钱打匈奴而大力推广,都快导致整个大汉遍地都是不用服劳役的末等爵了。

所以这也不能说后来汉桓帝、汉灵帝他们胡来,都是刘彻他们这些祖宗带的好头啊!

霍善恍然了悟。

他让人把汲黯的订单拿去排队,自己则是趁着苏轼在那品鉴汲黯真迹的空档提笔给汲黯回信。

回信的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不知您对卖官鬻爵这件事有何看法?听说有首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云云,您听说过这种情况吗?您选出来的秀才和孝廉会有这种问题吗?如果有的话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呢?……

苏轼品读完汲黯分享的大汉地方官管理经验,转头一瞧,就见霍善正现学现卖地在信中向汲黯提问。

苏轼:?????

倒也不必这么好学。

苏轼反省了片刻,对霍善说道:“他回信了记得发给我看看。”

霍善道:“你到时候自己过来看不就行了吗?”

苏轼道:“也行,收到回信了喊我一声。”

霍善连连点头。

苏轼便回去了。

这次苏轼纯粹是来帮忙筹办灯会兼休疗养,药没吃多少,给的诊金不算太多,不过倒是给霍善带来个挺有趣的技能——

【嫁接保活(一次性技能道具)】!

霍善回忆了一下,想起苏轼刚来那会儿给他吹嘘过,说是他妻子王闰之特别会嫁接黑牡丹。当时他只好奇过黑牡丹是什么,却没关心过啥是嫁接。

看了介绍他才知道,嫁接居然有许多妙处。

比如一株花很难种活,即便种活了也要很久才能开花。可要是把这种花的枝条嫁接到容易成活、健壮无比的砧木上,它说不准就能靠着砧木的供给当年开花!

不仅牡丹这样的观赏花卉可以进行嫁接,果树也可以!

给酸酸的果树嫁接上甜甜的果枝,它就能结出甜果了!

霍善看得两眼一亮,第二天就跑去找李长生说起这件事。

他要让许许多多酸果树统统变甜!

李长生:?

了解完霍善的话是什么意思以后,李长生说道:“等天气转暖后再试试看。”

霍善应得很快:“好!”

有师父帮他记住这件事,他就不用惦记了!

第172章

何必, 楚墨这一代的大师兄,他师父失踪以后,整个楚墨的担子就压在他肩膀上。这一切本来也算不了什么,直到有一天, 他们共同的小弟子被人拐到西陵城, 他们与世隔绝的日子就此划下了句号……

每旬何必都要负责统筹几个师弟师妹的研究进度,收集他们下一阶段方方面面的需求, 拿去与李长生或者霍光等人对接。

何必也想过等手头的事告一段落就回云梦泽深处去, 可是……停不下来, 根本停不下来。

一件事还没了结,另一件事又起了头, 有时候几个师弟师妹甚至还多线并行。

只要这些项目没有结束他们就还不能抽身, 谁能甘心自己搞的课题没看到成果就放手?!

这日一早, 何必拿着底下师弟师妹本旬的需求清单来找李长生, 却见李长生在手头的册子上写着什么。

何必没有防备,迈步上前询问道:“李兄是又有什么新想法了吗?”

李长生微微一笑, 大方地把自己刚记录好的嫁接事宜给何必看。

嫁接之法其实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人摸索了,比如《尔雅》中有个字叫“椄”, 代表的就是嫁接的花木, 诸如李子、梨子之类的,都有或天然或人工的嫁接木存在。

还有人种葫芦也用过嫁接之法,当葫芦藤长出两尺长的时候把十根葫芦藤用布条绑缚在一起,再用泥土将连接处埋起来。

不出几日, 这十根葫芦藤就会长在一起, 接下来就可以观察十根葫芦藤看谁长得比较茁壮, 适时地把剩下的给掐掉!

可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

霍善要是抽到这个【嫁接保活】,开春便可以多实践几种嫁接技术。即便没有抽到, 他们自己也是可以摸索的。

这种得一两年才能出成效的事情,最好是能多线进行。所以……得多找几个人来一起跟进。

已经看完李长生记录的何必:“……”

他早该知道的啊,李长生手里那本册子绝对不能看!

好在霍善这个江夏太守话语权还是很大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资也能及时拨给物资,众人完全不需要操心别的事情,只需要专心致意将这些项目落实到位就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