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458)+番外
更妙的是这东西无论富贵贫贱都能用,有钱的人会让人把它做成熏香,没钱的人直接摘几片芸香叶子也一样有效,从不嫌弃你出身孤寒。
这何尝不是与爱书之人做了几百上千年“书友”的好东西!
眼前这考生能以芸香入墨,可见很有点儿巧思。
霍善就这么到处溜溜达达,跟着旁观者似的把长安第一场医师资格考试都给看完了。
刘彻打趣说他很有点“无为而治”的天分。
霍善这个没怎么学过《道德经》的,当场跟司马迁讨教了一下什么叫“无为而治”。
司马迁就给他讲解了一番,说是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把适合的事安排给适合的人去干,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做过多干涉,自己便只需坐在那里静静等待好消息传来就可以了。
孔子就是这么夸舜的,尧舜那可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王啊!
文景二帝在位期间也是推崇“无为而治”,尽可能轻徭薄赋,废除严刑酷法,不对民众做过多的干涉和限制,由此有了天下怡然安乐的文景之治。
霍善听得连连点头。
很不错,原来我竟还得了点道家的传承!
司马迁:“……”
你没听出你皇帝姨公是在笑你啥事都不干吗!
这边的医师资格考试收尾了,李昂那边也回去了,他跟他老祖宗李世民已经商量妥当,等回去后他便命人在长安盘下个医馆挂上牌等霍善过去。
到时候李世民便能不定时到医馆那边进行打点安排。
如果是以复诊的名义进入医馆的话,过去忙活一旬也就是李世民睡一觉的功夫,不会耽搁他自己的事。
有时候人日子过得太舒坦了就想去找找刺激,正好到李昂那边舒展一下筋骨。
李世民还问嬴政和诸葛亮他们要不要一起来玩玩。
诸葛亮两人:谢邀,你还是自己去给你家子孙后代收拾烂摊子去吧。
不过他们也答应说有需要的话可以找喊他们一声,他们只要看见了都会帮忙出谋划策。
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甘露之变带来的名声不要也罢)的小透明皇帝,骤然掉进大佬堆里的李昂现在腰不酸了,腿不麻了,走路也有劲了,感觉自己能弄死一百个宦官!
霍善得抽空过去“激活”一下这个新地图。
虽然李昂还得先苟苟才能给他派发医官印,但他现在也不缺这玩意,所以很乐于过去玩耍。
苏轼积极提出自己也想去。
崽啊,你知道那边有谁吗!
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
我跟你讲,我的东坡二字就是跟着白居易起的!
让我看看,让我去看看!
霍善:?
说实话,不是很懂你们读书人激动的点。
苏轼见霍善有些茫然,就给他科普了一下。
比如这白居易吧,你上次给李隆基和杜甫他们背的《长恨歌》就是他写的!
再比如这杜牧吧,二十出头就写了骂嬴政的《阿房宫赋》!
现在你知道他们是多有才华的人了吧!
霍善恍然大悟。
杜甫:“……”
嬴政:“……”
李世民:“……”
第305章
在苏轼的强烈要求之下, 霍善答应回头一定带他过去。
这日李昂把一切准备妥当,于傍晚时分领着跟在自己身边盯梢的小宦官前往十六王宅中。
十六王宅乃是李隆基还是皇子时兄弟几个曾住过的大宅子,现在住着的是李昂的三个弟弟。
他们兄弟一共五人,长兄已为宦官所弑, 后头弟弟漳王李凑、安王李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死于宦官之手, 而在他被幽禁数年、抑郁而终后,继位的是他的另一个弟弟颖王李炎。
现在的李炎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郎, 时常带着他心爱的女子王氏出城游猎, 两人每次都做一样的打扮, 叫外头的人分不清谁才是“贵人”。
据说这个弟弟后来的谥号是“唐武宗”,他重用颇有军事谋略的李德裕, 在位期间北征东讨树立朝廷威仪, 不仅平息了数次藩镇之乱, 还有了开疆拓土之功, 大唐在一定时间内恢复了生机,史称“会昌中兴”。
唯一的问题是, 他沉迷道教,在位没几年就嗑丹药把自己嗑没了, 他重用的“李党”当然也惨遭打压。
他这个弟弟对道教执着到展开了全国性的灭佛活动。
事实上不仅是灭佛, 还灭包括景教在内的外来宗教。
当然,李炎这么干也不单纯是考虑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因为过去几十年中不少人因为战乱出家为僧,天下诸佛寺占据了大量土地以及人口。
要不然李德裕也不可能答应主持灭佛活动, 那可是件特别得罪人的事。
那些个高僧谁没几个位高权重的信徒或知交?
比如白居易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就笃信佛教。
根据他老朋友刘禹锡八卦, 有次白居易为了要去拜访个高僧特意斋戒了一整个月, 那可是无酒不乐、无宴不欢的白乐天,可见其事佛之心有多虔诚!
只可惜李德裕虽有澄清世道的决心与手段, 也抵不过他弟当了几年皇帝就一命呜呼这种惨祸。
李昂很难想象他弟李炎这么个活泼好动的少年郎,竟也跟他们爹那样迷信丹药把自己折腾得英年早逝。
李昂没有登基前也住在十六王宅中,从小便与几个弟弟以及诸位叔父朝夕相处,他步入十六王宅时心中既酸又涩。
当初玄宗皇帝把所有兄弟子侄都安置在十六王宅中,不再让他们就藩任事,以至于宦官当权以后他们像待选的猪猡似的被圈养在一起,想挑新皇帝只消往十六王宅中找就行了,挑出合心意的人选后还能顺便把其他人一网打尽!
比如他弟李炎登基后,当权的宦官就直接把另一个热门继位人选(安王李溶)给杀了。
细算起来,他们兄弟五人竟没一个是善终的!
李昂正怅然着,就听到他弟活力十足的声音在背后响起:“二哥!”
李昂转头看去,只见李炎亲自扛着只小鹿,他背后的王氏也提着两只野兔,他俩穿着一样的衣裳,束着一样的冠,打扮看起来别无二致。
这王氏出身低微,但长相明丽,性格开朗,且还能歌善骑,更重要的是她自小与李炎相识,十三岁便被他们亲爹赐给了李炎当姬妾,整日作男子打扮与李炎外出行猎或者到教坊寻欢作乐,与李炎感情好得亲如一人。
李昂早些年也曾规劝过李炎莫要整日胡来,后来自己登基后处处碰壁,便觉得李炎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至少活得挺快活。
这些天他反复研读苏轼给他发来的新旧《唐书》,还曾读到王氏在李炎驾崩后直接自尽在他榻前,当场随着他一起去了。
在这种至情至性、生死相随的感情面前,出身地位倒是不那么要紧了。
李昂正在心中感慨万千,李炎已经扛着鹿跑过来兴奋地说道:“二哥你来得可太巧了,我今天猎到的这只鹿大小正好,肉质一定鲜嫩得很。再炖个兔肉来下酒,我们兄弟几个好好聚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