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医汉(72)+番外

作者:春溪笛晓 阅读记录

不过同样是官宦子弟, 也有聊得来和聊不来的圈子。

司马迁这种清贵之家养出来的年轻人, 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拜的师也都是当世名儒。

像司马迁的老师一个是董仲舒,一个是孔安国,前者自不必说, 后者直接便是孔子后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司马迁天然便更亲近于同样出身的同伴。

像霍光这种出身无名小吏家庭、且还是走外戚关系当上郎官的家伙, 往往不在他们的结交之列。

今儿若是刘彻只让司马迁来教卫霍两家的孩子,司马迁心里肯定是不太乐意的, 若只是在教太子的时候顺便教教的话倒没什么问题。

司马迁对霍善也印象深刻。

既然还没开始讲课,司马迁就跟霍善他们聊了聊自己游历见闻。

他没想到的是……这一讲就有点刹不住车。

因为霍善也特别能提问,你才刚讲完一段,他就给你抛出新问题来。

这些问题往往不难回答,而且很能勾起你的分享欲,司马迁一不小心就跟着他的问题讲了半天。

几个小孩听得津津有味。

等到有人过来通知说刘彻召他们过去一同用膳,司马迁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怎么办?

上岗第一天什么课都没讲,光跟太子讲起自己的壮游经历了!

这位后世赫赫有名的太史公一下子慌了神。

司马迁眼下到底才二十多岁,远没到后来那毅然遭受一次又一次宫刑的冷静沉着。

他眼神复杂地看向霍善,只盼着一会刘彻不要太生气,否则天子一怒这种事儿还真不是他一个郎中能承受的。

霍善没收到司马迁投来的眼神,他虽然不知道这堂课和《春秋》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是因为他才变得和《春秋》毫无关系),却还是欢快地跑向那个他已经混熟了的内侍,积极发问:“是吃馒头吗?”

内侍是最懂圣心的,知道霍善如今是御前的小红人,自是含笑回道:“对的。”

霍善马上招呼自家几个表叔吃馒头去。

当然,他还是很尊师重道的,并没有忘记教了他们一下午的司马迁。

他热情地招呼司马迁一起过去刘彻那儿蹭饭。

司马迁很想假装自己不存在,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他知道自己肯定是躲不过的了。

唉,还是太年轻啊,换个年纪大些、脾气沉稳些的人来讲课便不会犯这种可以轻易避免的错误。

司马迁心情沉重地跟着几个孩子前去拜见刘彻。

刘彻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远远瞧见司马迁那表情就知道这次授课可能不太顺利。

刘彻朝霍善招手,让霍善坐到近前来,笑着问他刚才都学了什么。

霍善本就是学到新东西后恨不得马上给人分享的,立刻给刘彻归纳总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是李时珍以前偶然感慨时说的,霍善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像学医一样,埋头读医书哪里有让李时珍他们带着到处走有意思呢?

今儿司马迁给他们讲了自己游历的经过,霍善便记住了许多东西。

他就着“行万里路”这件事给刘彻讲起司马迁说的那些地方风俗与传说故事,表示自己记住了春申君的宫室超大,治水那个大禹的坟墓在会稽,以及孔子的故乡是曲阜!

刘彻听得微讶。

没想到司马迁一下午竟能给霍善他们讲这么多东西。

刘彻问:“这跟你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什么关系?”

霍善道:“这些地方司马郎中都去过,所以他才讲得这么有意思。我要是去过了,肯定更不会忘记这些人了!”

他还跟刘彻讨论春申君宫室超大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他们战国四公子都特别爱养门客,动不动就食客三千的,不把家建大点怎么住得下这许多人!

提到食客,霍善又有了新鲜的疑问:“您说他们给食客管饭不?这么多人的饭,得多少厨子才能做好啊!”

刘彻大言不惭:“三千人有什么难的,你看你舅公他们带兵打仗,哪次不是上万人一起走?”

霍善听后顿时对他舅公和他爹肃然起敬。

这上万人的吃饭问题想想就特别难解决!

司马迁:“……”

好的,他知道了,这小子不是针对他,而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能把人带跑题。

刘彻虽听出霍善讲的这些内容很多都和《春秋》无关,但也没打算追究什么。

太子刘据也才十岁,没必要非逼着他猛学什么春秋大义。多听听外头的世俗人情也挺好的,就当开阔开阔眼界了。

司马迁一颗心起起伏伏了老半天,见刘彻没有拿他问罪的意思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对霍善的观感更复杂了。

要不是这小子,他本不用这么忐忑;可同样也是因为这小子的应答,他才免遭刘彻的责难。

而且那些事都是他随口讲的,霍善竟能记得这般清楚,而且还能囫囵着复述给刘彻听——难怪那天他讲起粽子相关的传说故事来那般流利,原来天生有着这样的好记性。

刘彻问了霍善,也问太子刘据以及卫登几人有没有收获。

许是因为霍善做了示范,几个小孩儿也不拘着了,都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讲给刘彻听,其中虽有不少稚言稚语,却也都记住了一些往胜先贤的事迹。

太子刘据还道:“等孩儿长大了,也想到处走走看。”

这是把霍善那句话给听进心里去了。

事实上刘彻自己也有出去的打算,只是太子还太小,该打的仗又还没打完,刘彻一时半会也没法放下长安诸事到处巡游。

顶多只能在长安周围到处走走。

刘彻看向一脸乖巧的刘据,心里琢磨着过个几年便留刘据在长安,自己出门游遍天下去。

这也不独是为了玩,还是为了去看看大汉的山川湖海,顺道震慑一下天下宵小。

至于太子的话,再过几年也没满弱冠,这么小的孩子谁能放心让他出去外面日晒风吹?

那可不是慈父所为!

自认慈父的刘彻心安理得地做好了决定,心情颇好,也不辩驳刘据的话,还笑着说道:“以后总有你出去的机会。”

机会当然是有的,只要这小子早日诞下皇孙,好好教导皇孙成材,日后可不就可以让儿子监国换自己出去玩了吗?

刘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说法一点毛病都没有。

太子刘据还以为刘彻是同意让他将来出去游历了呢,顿时高兴不已,感觉自己与父皇更亲近了几分。

霍善在旁边听了一耳朵,不由追问道:“能带上我吗?”

不管谁出去都好,带他一起去玩!

他爹去打仗他是不能跟的,跟了纯粹是添乱。

但是刘彻他们出去玩的话,带上他完全没问题!

刘彻道:“你才到长安没几天就想着要回家了,真带你出去,你怕是才出去两天就哭鼻子了。”

霍善道:“我才不会哭鼻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