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桃源镇之前,老道有给新帝开过药,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持续的在喝。
最好是喝一段时间,把脉后,对症下药的改药。
老道又不是给他们老司马家打工的,当初给老五治病,那都是看在他们不少人的面子。
马小良还有送一些好东西去京都,阿焕写信,说是送给新帝的。
希望他别错过了,要是他自己不吃,那就没把那了。
毕竟马小良送的,都是带功德的好东西。
长期坚持的吃,对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瞧他阿翁阿婆就知道了,之前阿婆还有些小毛病来着,现在是一点都没发作了。
身体好的不行,每天都在花园里溜达。
马小良府上的花园建的不小,那些个珍惜的植物,都在花园里随处可见。
为了养好这些,花园里有两个花匠小心的打理。
不过这些花卉什么的,也都是马小良自己画的,要啥颜色都有。
像那茶花的十八学士,就属于珍品的存在,树型优美不说,花朵结构还十分的奇特。
马小良一口气画了好几种的颜色,那是马老太爷最喜欢的。
当然了,这年头还没人管这个叫十八学士呢。
怎么也得等到唐朝,到哪个时候,他早就成了黄土了。
马小良将来决定,等自己挂了,才不要建什么墓地。
开玩笑,那些个盗墓的家伙,可不会尊重你死者为大。
说不定骨头都随便丢,光想想就心塞,陪葬品给人搬空了,还不讲武德。
至于那些考古的,也就是一个正规,也个野蛮的差别。
弄了不好,你身上穿的破烂,还要被扒下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
马小良表示他不能接受,所以等他挂了,陪葬一律不要,至于棺材,直接用石头的。
至于棺材里面嘛,当然是啥也没有!
等他死了,就火葬!
看谁还能掘他的墓!
腊八的早上,就有人上街来排队了。
因为提前就说过,早上要分发腊八粥。
对于免费,简直是刻在骨子里。
不少老人早早的就来排队,老道和厨子们,推着粥桶过来。
这些厨子,还都是在烹饪班上学的孩子们,每个人手艺暂时还很一般。
但对于这种免费的八宝粥,已经是足够了。
大厨们让他们来做这事,主要也是给他们练练手。
怎么也学了一段时间,基本功还是可以的,这时候的腊八粥比较简单。
用的都是基本材料,太珍贵的,又不是傻子。
当然了,这要是在外头,被人瞧见了,怕不是要大惊小怪了。
也就是在桃源镇,平时都能见着的食材,混到了一起去。
像花生莲子什么的,马小良在池塘里,种了不少的荷花,等到了时候,就有擅长水性的小娘子们。
坐着木盆去摘莲蓬,这也是为什么,去的人都是小娘子了。
也就小娘子比较轻便,在桃源镇,男娃也不可能闲着。
马小良又不是做慈善的,帮别人养儿子,他肯,他家的长辈也不肯。
老马家唯一养着的,是跟随他们家南征北战多年的老伙计。
这也是马家在会稽郡能站稳脚跟的原因,谁家都不可能对跟着自己征战的将士如此。
桃源镇上,也被送来了一批上年纪的将士。
他们的体力已经大不如前,跟人拼杀自然也是弱了不少。
但马小良不在意啊,拼杀体力不行了,不代表干活体力不行!
马家给他们一笔安家费,足够他们在桃源镇过上舒服的生活。
对于这些为马家奉献青春的将士们,马卓直接安排了桃源镇的一批住房给他们。
当然了,是给了马小良银子的,不会让幼崽吃亏的。
算起来的话,其实还是马卓占了便宜。
等再过两年桃源镇的房价,可不是现在这样了。
也就是镇子刚建起来,还没有对外出售房屋,否则早就抢疯了。
光是那琉璃窗户,这东晋有几家装的起的?
临街那些个琉璃窗户是马小良画的,但那些后来建起来的宅子,窗户基本上都是后来弄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制作玻璃也不像开始那么的繁琐。
工匠们还是很厉害的,能够去繁化简。
一开始的摸索,到现在的驾轻就熟,马小良很是满意。
瞧瞧这亮堂的玻璃,那可都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来来来,别挤,都有,都有的。”
每次排队都是这样,特别是免费的,大家都很兴奋。
这次施粥,跟当初给难民施粥完全不同,没有提供碗。
基本上都是百姓自己带来的碗,还别说,桃源镇上的碗都是统一形状的。
因为价格便宜,款式漂亮,百姓都愿意买一些备在家里。
就是一般家庭做饭的机会比较少,即便是周末放假,也架不住工人的热情加班。
马小良都不太能理解,虽然也给加班费吧,但喜欢加班是个什么爱好?
“没错,都排好了。”老道也开口,让人老实排队,插队的轰出去。
“好多人呀。”马小良看着那排队的长龙,忍不住的感叹说道。
“以后会更多。”老道对此充满了自信,他家徒儿这么好,就是建个大城那也不叫事。
不过他这话不是胡说八道的,就他小徒儿身上的金光看来,这桃源镇建的好。
凡事身上带有福泽金光的,那日子一般都不会过的太差。
像阿焕这样的,要不是被带有福泽金光的马小良靠近,哪里会转危为安的。
这些情况,老道是绝对不会说的。
他当初非要收幼崽为徒,不光是因为这孩子骨骼惊奇,是个练武的好苗子。
事实上,他们老马家都差不多。
但自带金光是幼崽,是真的实在难得。
老道怎么可能不心动呢,这不,愉快的手下了这老六。
他都没想到,正因为他当初的这个决定,让他的晚年生活如此的丰富愉快。
虽然偶尔背锅,但是给身负大功德者背锅,有何不可!
因为背锅的事,他还能混到一些功德呢。
老道参与其中以后,这因果关系存在,自然功德也有一小部分落到了他的身上。
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满意的结果吗?
唯一让老道不解的是,为什么幼崽的金光会这么的多。
他也算见过马家大部分的人,马老太爷身上的金光,还不如老太太崔氏呢。
听说崔氏没事就会上街乐善好施,是那边县城出了名的善人。
按理说两三岁的幼崽,不该有这样的金光存在才是。
但自打收了这个徒弟以后,老道就发现了,幼崽虽说馋还懒,但心地善良。
瞧瞧那一千多的难民,说收就收。
光最后那一点,馋就馋一点吧,懒也不是什么大错。
每个领到腊八粥的人,都对老道和小镇长说一声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