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话传说同人)我是马文才?!(150)+番外

如今王家还剩下老太太一人,王老太爷在马小良还没出生前,就已经过世好几年了。

老太太桓氏,出自龙亢桓氏,跟随夫家一起来到会稽郡。

跟本家的人来往不多,最多也就是书信来往。

这次倒是桓家来信,让他们家的孩子,上王家玩上一段时间。

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家多少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王昌文跟马卓商量了一下,最后还是马小良答应了。

来的是小孩子,倒也好办。

他就不信了,来这里的小孩能不玩疯?

正好他外祖母要搬来桃源镇,就让桓家的孩子一起呗。

桓氏就先搬了过来,最早送来的,就是属于老太太的东西了。

随后跟来的人是马小良他大舅的媳妇,陈氏并非出自特别有名的大家族。

事实上,配分支的王家也差不多,不算高攀,也不是低嫁。

马小良见过陈氏,觉得陈氏人还不错。

最起码他外祖母赞不绝口,对这个儿媳妇十分的满意。

陈氏在见到给他们安排的住所,自然也是一百个满意的。

像这样环境清幽,但离市区又不会太远的地方,对于读书人来说,还是很喜欢的。

加上空间不小,还很敞亮。

比起他们家的环境,真的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呢。

该有的一样不少,可以说是非常的贴心。

“你可算是没有白疼这个外甥。”陈氏笑着说道。

王昌文摸着胡子笑着说道,“自然是没有白疼的。”

反倒是他那两个儿子,有地方住,打死也不肯跟他们一起住了。

不孝子!

对此,王昌武和王昌禹也是一样的想法,这几个小家伙是要翻天呢!

王家的三个男人,恨不得统一战线,将这群小崽带回来家法伺候!

可惜,他们全部都很忙,看在他们办的是正事的份上,王昌文才算是放过他们。

王家人的到来,马小良怎么可能放过,赶紧的让人安排了工作。

像舅舅们这样有经验的人,学校是不可或缺的。

马小良让小舅舅去了出版社,他回头还想办报纸呢,所以先让舅舅适应一下。

他连舅妈都没有放过,都是士族出身的女子,读书识字一样都不少。

怕她们不习惯,就让玉玥表姐带着她们。

王玉玥都没想到,有生之年,她居然还能领着她母亲和大伯母二伯母干活。

简直狗胆包天有没有!

别说是王玉玥了,就是王家的三位媳妇都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需要工作的。

但还别说,干了几天以后,真让她们有了点兴趣。

简单的来说,她们的工作就是工会妇联这样的活。

她们要管的事多了去了,从工作到福利,妇联更是维护妇女的权益。

当她们知道,这些都是幼崽想出来的以后。

对马小良简直刮目相看,都是能管家的主母。

无论是工会也好,妇联也好,这些工作到了她们的面前,基本上都不算什么。

“啧啧,我就说,女子不能关在家里面吧。”马小良很得瑟跟阿焕说起。

“确实。”阿焕也不好多评价马小良的舅母姐姐们,只能是点头附和。

“要是早点搬来,早就可以干活啦。”马小良还有些可惜的说道。

“没错没错。”阿焕认真的说道。

跟着殿下伺候的侍者,这会耷拉下脑袋,这是他一个小小的侍者能听的吗?!

谁能想到,两个孩子跟闹着玩似的,建起来的一座小镇,这会倒是成了不少难民的归宿。

别处哪里有能力收留这么多的难民,也多亏了马小良当初设计桃源镇的时候,无论是占地也好,还是其他的。

收留了五六千人,完全不痛不痒。

也是他们桃源镇的口粮充足,不然早就要爆发矛盾了。

毕竟新来的人,可是要挤压原本百姓的生存空间的。

不过这话说回来,若是原本桃源小镇住满了人,说不定还真可能有矛盾。

但问题来了,桃源镇光是之前的人凑到一起住,还有点十室九空的感觉。

马小良也着急啊,这房子就是这样的,不住的话,用不了多久,新房子也是要坏掉的。

就是需要有人住进去,有人气了,才能长长久久。

这么一来,就给他送来了五六千的人,感恩的心~

说实话,要是没那些细作,想要方便混进桃源镇,还真没办法招急这么多的人。

这些人的心思绝对不会有多好,就等着混入桃源镇,探听桃源镇的秘密。

实在不行,在门外挑点事出来,让难民冲击桃源镇也是好的。

可惜,他们所想的,一件都没成。

首先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建起的镇子,会有这么高的城墙。

这是镇子该有的城墙吗?!

京都的高墙也不过如此好吗!

冲击是不可能冲击的,那些难民一把骨头的,就算红了眼,拿什么冲击?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路边种吃的,是哪个正常人能想的出来的?

马小良表示,就是他这个天才的脑洞,不浪费一点地方。

这叫什么,这叫防范于未然!

要不是他机智,哪里能顺利收下这么些人。

就是孩子少了点,想也知道,老人孩子妇女,在逃难的路上,都是最艰难的。

也就是有身强力壮的家人,才可能顺利的活着走到这里。

马小良倒是觉得,当初建的育幼院,好像不大够了。

划出了一块地出来,让人建造新的育幼院。

只是之前的育幼院并没有被放弃,而是增加了一个名字。

叫阳光育幼院,希望每一个在这里的孩子,都充满了阳光。

一样的流程,新到的孩子们,也都被丢进了学校,读书才是这些孩子最重要的事。

只是因为孩子变多了以后,马小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给职业培训的学校,是不是最好还是分开来?

不过目前来说,还是够用的,就不去折腾了。

先解决民生问题比较重要,今天能有五六千人逃难过来,谁说得准下去会不会来一万人呢?

他这小镇是能吃的下,但那么多的人口,消耗的粮食,也是很惊人的。

似乎得开垦更多的荒地,正好赶紧把第二批的育种给种下去,不然年底可就要青黄不接了。

对于开垦土地,难民们还是很激动的,哪怕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不属于他们。

最起码,能种上地,代表了他们有粮食吃,不用担心饿死。

马小良也给他们承诺,只要是参与开垦荒地的,等他们在桃源镇站稳脚跟,可以申请购买良田。

他并不打算,将所有的土地都占为己有。

如果百姓一点土地都没有,这样的世界是不对的。

全部都被士族掌握,就像晋朝一般,很快就会崩塌。

瞧瞧现在的东晋,连年打仗,惨的还是老百姓们。

马小良是可以直接分给他们土地,但斗米恩担米仇的道理,他还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