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人生(258)+番外
所有人都以为连夏肯定不愿意,连夏成名以来,除了成名作《靖康变》就没演过女配角,上亿投资的电影,她是女主角,中等成本电影,她也是女主角,小成本独立制作影片,她还是女主角。
女一号演多了,谁愿意给人当配角?
更何况现在华语影坛,有几个演员能心甘情愿让连夏做配的,她们比连夏红多少,一个可以单抗票房的连夏,哪里愿意做主角光环下的女配角。
徐妙珍也觉得可能性不大,连夏心气儿还是挺高的。
没想到的是,他们都猜错了,连夏想了一会儿,就问了问片酬,在得到片酬不是问题后,很痛苦地答应了。
“这是女二,不是女一,你要知道这部戏还有男一男二,你听清楚了没有?”徐妙珍非常意外,她以为连夏没听清楚,“再说了,就算你同意挑换角色,那边也不一定用你。”
“他们还挺正规的,知道多试镜几次。”电话那边连夏无比轻松的回道,“我还没演过大坏蛋呢,女二号怎么啦,我原本就是女二号红起来的,演得好了,混个最佳女配角不也挺好的嘛,你们别瞧不起女二号,李晓兰,李老师多大的腕儿啊,不也给我当过配角吗,那个时候我还是新人呢,还有那个《花拳绣腿》,那个孙梦妍现在还没红起来呢。”
徐妙珍一听,似乎也是这个道理,女二号不也挺好的嘛。
之前他们那么愤怒到底为什么啊。
想通了这个道理,徐妙珍欢欢喜喜给美国那边答复,连夏同意挑换角色。
第120章
连夏抱着良好的心态,到美国参加了第二次试镜。
不得不说她的好心态和她现在不缺片拍也有关系,《审判》对她来说很重要,但是却没有重要到不可或缺的地步,换句话就是,这部电影对她来说是装饰品,而不是必需品,它是可以让她事业更加美味的香料,却不是不可或缺地盐巴。
连夏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要靠着一部电影改变命运的新人。
没有这部电影,还有许多部电影等着她。
第一次试镜的时候,连夏只是用英语短暂地做了自我介绍,导演关俞非用英语,让连夏在屋子里转一圈,然后让助理将一段对话交给连夏,是莎士比亚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选段,要求连夏有感情的用英语朗读。
连夏对中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熟悉,因为大学时学过,连夏还做过话剧表演,英文版的则是头一次,她用了两分钟,让自己将这段话顺下来,才开始朗读。
大声朗读完,还让导演关俞非挑出来几个错误,有两个单词连夏用的是美式英语的读法而非英式英语。
其实连夏自己也很奇怪,就朗读一段东西,走几步路,美国方面怎么会认为她适合女二号而不是女一号。
莫非女一号是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而自己读的是美式英语?
抱着这种小疑惑,连夏参加了第二次试镜。
因为连夏试镜的角色变了,试镜内容也发生了改变。
来自美国的试镜导演让连夏哭,要哭的漂亮,哭的美,哭的楚楚动人。
连夏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要求,直到导演关俞非重复了一边试镜导演的要求,他们确实是让她哭。
柔弱地让人怜惜,楚楚动人地哭出来。
很多人对连夏的印象是野蛮女神,或者是金刚芭比。
这源于连夏是动作替身出身,虽然连夏很少出演动作电影,大家普遍对她的印象就是,她是一个有真功夫的。
加上连夏刚出道的时候嘴巴,说话直。
要不是大荧幕形象一贯非常好,恐怕要沦为女神经病那一档。
综合原因,很多人认为小白花一样的柏青女主,是连夏不具备的特质,要不然她也不会在柏青工作室沉寂了十年。
事实上恰恰相反,连夏哭戏是比较好的。
原因还是因为柏青工作室。
柏青工作室出来的女演员,没有一个不会哭的。
柏青大概是骨子里有些大男人主意,虽然他自己写的是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
但是他笔下的女主都是身世凄惨,楚楚可怜,哭的要婉约要美好要漂亮。
连夏最初也不会哭的,但是柏青工作室有专门培养哭戏的老师,耳熏目染之下,连夏也能哭的漂亮。
哭戏这个东西,有的时候需要酝酿情绪,有些人则纯粹就是技巧。
连夏就属于技巧型的,将眼睛睁大一眨不眨,坚持住,同时闭着嘴,做出痛苦的表情,无声打哈欠,不一会儿眼泪就哗哗往下掉。
经过反复练习,可以让泪腺变得敏感,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准备好了吗?”《审判》导演关俞非问道。
连夏点点头,“可以了。”
“那就现在开始吧。”关俞非示意连夏可以酝酿情绪了。
连夏在睁着眼睛,看着主考官,眼睛瞪得大大的,关俞非拿着秒针计时,“1,2,3,4,5……”
五秒之后,连夏眼睛里流下泪水。
她没有用手捂着嘴巴,只是眼睛瞪得大大的,很委屈的样子。
很多人哭起来,会流鼻涕,甚至先流鼻涕水再流眼泪,又或者是眼泪从眼角顺着鼻子的弧度留下来,即使许多成名已久,有经验的演员,也难免哭的很丑。
连夏却不然。
她的眼泪,一大颗一大颗,从眼眶里流出来,正好落在脸颊上,顺着脸颊滑落,滴到地上。
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总之哭的很漂亮很动人很心酸。
就像是一个被抛弃的小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