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玛丽苏文学里奋斗(196)

作者: 风吹林安 阅读记录

也有看不下去的百姓,上前想要搀扶,说道:“你这说的什么话,水淹桃源,那是为了大义,以工换物,那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酬劳,而且我们算是被管家雇工,所得的工钱是以往的两倍,修缮的又是自家的东西,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哎哟,你要想出工那是你的事,明明我们只是要属于我们的赔偿,瞧你人模狗样的,啊呸,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狗娘养的东西吧,跟那群官老爷一条心,他们说啥你就信啥,发工钱那是赔偿,那是我们应得的。”

“你……你……”气得搀扶他的人指着他,脸色涨红,满是怒气。

“发生何事?”薛岫走过来,冷眼扫过在场的众人,又垂眸看向正躺在地上闹着不起来的人。

“呸,你们这些没良心的东西,大水都淹了桃源,我家都被毁了,你们居然不给我赔偿,还想要我干活,这事有天理吗?”

“我知道你官大,可你也别想一手遮天,你们的心都是黑的,说什么以工换物,朝廷赔偿的钱都被你们吞了。”

“方才我可是听得一清二楚,你身边那位小公子可是说给我们发钱的,被你否决了,你个贪官污吏,你就是想贪我们的银子。”

“住口,”桃源县官怒道,指着的手都生气地颤抖,若非在大庭广众下,他一定要把此人拖下去好好教训一般。

又挤着笑容,对薛岫道:“薛公子,你莫要放在心上,此人下官一定带下去好生处置。”

桃源县官话音刚落。

躺在地上的人立马高声呼喊:“杀人了,县官要杀人了,我不活了——”

这一嗓门喊得,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里的活计,聚集过来,指指点点。

看着薛岫身上的锦衣华服,他们倒是不敢指指点点,只是小声议论道。

“这怎么了,怎么突然喊县官杀人了。”

“不太清楚。”

“好像是在说那人是贪官污吏,贪了我们的银子,说好的赔偿银子没了,想要没下我们的钱,才叫我们以工换物。”

“什么?不会吧,如果是这样,那给我多少的工钱我都不会干活的。”

“那个贪官叫什么?”

“好像县官老爷喊他叫薛公子。”

“薛公子?”这时穿着洗得发白衣物的书生从人群中挤出,圆睁着眼睛,看清薛岫的面容后,他立马站出来道:“大家静一静,乡亲们听我一言。”

他一声落下,在场的百姓声音小了几分,他道:“若那位公子是薛公子,他绝非是贪官污吏。”

躺在地上叫唤的人,看着眼前的场景,知道让那书生说下去,自己绝对没有好下场。

抓起地上的污泥向那书生咋过去道:“我呸,你个狗娘养的东西,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那贪官的走狗,乡亲们,绝对不能相信他的话。”

边说边砸着污泥,书生连连闪躲,洗得发白的长衫满是脏污。

薛岫手一挥,身旁的衙役上前,制止那人的行为。

被控制后,那人依旧叫唤着:“乡亲们,你们瞧,他们说不过我,就想杀了我封口,如果我的命能换来乡亲们应有的赔偿,那我死了,也是功劳一件。”

“哎,他说的是不是真的啊,怎么瞧着很真的样子。”

“不是很清楚,我们就是些小老百姓,还能跟当官的争不成,算了算了,就当我们倒霉吧。”

书生拍打掉身上的污泥后,他扬声喊道:“乡亲们,我绝对不是他口中的人,薛公子也不是贪官污吏,这人说的是假话,莫要相信。”

薛岫微咳两声,他垂眸看向被压着的某人道:“你叫什么名字?”

薛岫出声后,在场的众人都噤声,生怕被所谓的贪官污吏记住,日后没有好果子吃。

“我叫顾一,”顾一梗着脖子说着,一副英勇赴死的模样,眼珠子飘忽不定,心里也没有个底。

这官不会真的敢要他的命吧。

“你可是桃源县的百姓?”

“我不是桃源县的人,难道你是?”

“既然你是,那你说你的家在何处,所拥有的地又在何处?”

“呸,家都被水淹没了,地也没了,”顾一越说越气:“狗官,你要是敢贪我的银子,你不得好死。”

“乡亲们,这个狗官是想要我们的命根子啊,他问我田产一定是想抢走,借田产使我屈服,乡亲们,你们一定不要听信此人的妖言惑众,他不安好心啊!”

第85章

◎有人挑事,薛岫出面◎

顾一咆哮着, 他身上衣物破烂不堪,被衙役们压着脸上也满是不甘,愤恨地眼神像是恨不得食其血肉。

百姓躁动不安, 想要问个明白又不敢上前询问。

薛岫扫过他们, 问道:“里正何在?”

人群中头发苍白, 带着个小帷帽,身着黑色长衫的里正杵着拐杖慢慢地走出来,他走到薛岫的面前。

战战兢兢, 正要见礼, 被薛岫拦下。

里正紧紧抓牢自己的拐杖,他沧桑的脸上满是皱纹, 眼睛只能露出一条缝, 有些吃力地仰着头看着薛岫,沙哑着嗓子道:“见过大人,小老儿便是此地的里正。”

“此人你可认识?”薛岫目光淡淡地向地上的人看过去。

里正顺着薛岫的眼神望过去后, 他杵着拐杖走到顾一的面前, 仔仔细细的打量。

片刻后,里正摇摇头道:“没有见过,这位大人,他一定不是我管辖之内的人,我的记性很好,见过的人都记得的。”

薛岫问向顾一:“你可还有话要说, 你既然不是桃源县的人, 却在此妖言祸众,可见其心不善, 来人, 将他压入牢中, 关上十日并打十大板,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