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自救指南(23)
郝嘉突然感到心安,说道:“那我真的会麻烦你。”
“随时。”金驰又问:“过年回来吗?”
郝嘉犹豫片刻,说道:“前两年没回,今年看情况吧。”
金驰目视前方若有所思,说:“知道了。”
高铁站到了,金驰下车把行李箱拿下来,郝嘉向他道谢:“还是谢谢你。”
金驰没说话,两人目光交汇时,郝嘉刻意回避,说道:“我走了。”
金驰说道:“一路平安,到了发信息。”
郝嘉点头,转身,金驰目送她离开。
过完安检,郝嘉不自觉地转头回看一眼,进站大厅外,透过玻璃窗,站在人流如梭的匆匆客旅中的金驰格外显眼,挥手向她告别。
北京和东港的生活似乎是割裂的,在东港,郝嘉以女儿,孙女,继女,姐姐的各种家庭身份处理繁琐家事。
回到北京之后,家庭身份隐形,郝嘉又投入到紧张如陀螺般的运转中。
在北京,她只有工作的身份,以及自己。
从拖欠商场物业费开始,书店经营不善的消息不胫而走,撤店的传言更是甚嚣尘上,最初,郝嘉安抚同事们不要捕风捉影,但随后的裁员风波,让负面消息捂都捂不住。
被裁员是迟早的事,同事们纷纷寻找出路,有的主动辞职,有的想要挨到年底,等来年春天再找工作。
郝嘉也是这样盘算的,最差也要撑到年底,但终究是没有逃过这一劫。
总部的领导约郝嘉谈话,简单概述了这两年的成绩和不足,终于还是把撤店的消息告诉郝嘉。
“着手准备吧,集团感谢你这几年对书店的贡献。”领导叹息着离开。
郝嘉说不出来得体的客气话,只是愣在原地放空。
这个消息意味着在最冷的凛冬,黎明之前的暗夜,郝嘉失业了。
作为书店店长,告知其他同事被裁员时,郝嘉心情沉重,自己被通知裁员时,郝嘉却很平静。
该来的总会来,在意料之中。
看着这家书店从开业到闭店,“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郝嘉心中五味杂陈。
还好因为自己干的年头长,拿了一笔还算安慰的补偿金。
但需要她站好最后一班岗,完成撤店的交接。
商场如往年一样,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但却门可罗雀,即便有逛街置办年货的,郝嘉也心中腹诽,他们真的快乐吗?
又是几日处理收尾工作,通知会员尽早消费储值卡的消息早就发出了,眼看快到最后期限,郝嘉又做了最后一次通知,书店突然繁忙起来,来的都是闭店之前把储值卡消费掉的顾客,更多的是提出退钱。
郝嘉耐心解释,储值卡的钱是退不掉的。
顾客也隐忍克制,只是默默的买了一些书,把余额花光就算了。
郝嘉感谢顾客的理解,甚至觉得顾客太好说话了。
她心里过意不去,只能一遍遍的道歉,也想尽早完成闭店的工作。
拖欠商场的物业费,是否会对簿公堂,是集团上层的解决范畴,不是她一个打工人店长能决定的,她能做的,只是耐心对待每一个来客,也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S
在这家书店,郝嘉认识了好朋友王希娣,前男友程名,友谊和爱,都曾经是这家书店给予她的。
离开商场时已经深夜,郝嘉心里十分伤感,走过繁华闹市,路过街边小摊,郝嘉走进一家灯火昏黄的面馆,点了一碗小面。
那份沸腾暖暖的热气,抵挡住外面刺骨的寒风。
年味寥寥,突然袭来的风声鹤唳,让生活陷入失序状态。
对于回家过年,郝嘉心里是有莫名抵触的,常年在外的飘荡中,让她回到家中环境时,有种格格不入的无措感,有来自外界的,有内心生发的。
今年失业,她更不想回家了。
心里早就想好了不回,但还是抻到除夕前夜才告诉郝运来:“爸,今年过年不回家了,您把奶奶接回家吧。”
郝运来没问原因,只是说了一句:“放心,你自己照顾好自己。”
第14章 百花深处
离家千里,佳节难过。
除夕当天上午,郝嘉去超市,本以为门庭若市,到了才发现没几个人,郝嘉在生鲜区逛了一会儿,什么都没买,随便买了些零食便回家了。
往年过年不回家的朋友会组织集体过年,今年不约而同噤声,不知去踪,就连群发的拜年祝福都少了很多。
程名发来了信息:新春快乐。
郝嘉愣了半晌,打开他的朋友圈,仅一个月可见。
这一个月没有任何消息。
分手已经三个多月,虽然没有互删微信好友,也只是觉得没必要。
“你也是。”郝嘉回复。
夜幕降临,如同每一个深不见底的暗夜,越来越黑,郝嘉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星星点点。
对面楼的人此时如果同样望向窗外,她家也是构成万家灯火的一束闪亮,只不过她是独身一人。
郝嘉握着手机,此刻,手机是唯一与外界的联系。
猝不及防的信息,“你在哪儿呢?”是金驰发来的。
“在家,新年快乐。”
“我在北京。”
郝嘉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来北京,金驰打来电话,说道:“郝嘉小姐,可以邀请你一起过年吗?”
“你在哪儿?”郝嘉问。
“你往楼下看。”金驰说。
郝嘉忙到窗口往下眺望,树下一个人影,来不及确认,郝嘉穿上外套跑下楼。
出了单元门,金驰正站在楼门口的暗夜寒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