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哑巴[古穿今](45)+番外
宋泊简带着他接着往前走。
从国画等工艺上吸取特点,加之以金属氧化物低温烧制,釉料熔融温度降低并向四处扩散,色釉交融才会出现唐三彩。
“窑变无双”的钧瓷一开始也因为不可控被认为是残次品,后来却也是因为不可控,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美。
再之后的每一次瓷器发展,都是当时审美风尚和、技术发展、材料更变等多方面元素推动的。
巫澄一个个看过去,听宋泊简小声告诉他,这个颜色这么漂亮是因为烧制的时候使用了呈色剂。同样的红色,窑洞里铁元素和铜元素的多少,明显影响瓷器呈色。之后佛教盛行,人们开始用瓷器烧制佛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工艺,复杂到极致,往往数十年才得到烧成一尊来。
巫澄一开始只是听着。
等后面宋泊简说呈色剂着色剂金属元素后,就开始听不懂。
他一边看展品,一边听宋泊简说话,听了一会儿意识到,宋泊简知道自己听不懂。
可宋泊简还在一直说。
巫澄后知后觉意识到不对劲,站停,看向宋泊简。
宋泊简摸摸他的头:“没事,你接着看。”
一直往前走,最后还是来到那尊转心瓶前。
昨天已经看过了,但今天再看依旧很惊艳。又因为昨天做过尝试,自己做出了很丑的瓷器,现在这个漂亮的转心瓶就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巫澄站着不动,隔着玻璃目不转睛的看着。
身边宋泊简还在说话,细致讲解转心瓶的由来。
皇帝喜欢艺术重视瓷器发展,网罗能工巧匠烧制瓷器。在皇帝的高标准严要求下,瓷器烧制越发精美华丽,造型也越来越奇特。
为了满足皇帝的需求,督陶官和众多工匠殚精竭虑再三尝试,才终于研发出转心瓶。转心瓶由内瓶外瓶底座三部分组合而成,三部分分别烧制再通过复杂工艺粘合组装,稍有差池就只能重新来过。因为过于耗费人力财力,成品极少。
巫澄终于听出点言外之意,侧头看宋泊简。
不同于以往的透亮却懵懂,少年的眼睛好像竹叶上的晨露,清清粼粼。
宋泊简低声告诉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工匠终其一生才做到的。你看到作品觉得惊艳,因为这个作品后面有太多人的心血。所以……”
“你不需要用你自己来和这么多人比。”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第29章
上午还在瓷都逛博物馆买文创。
巫澄自己的瓷器做得歪七扭八, 就更喜欢外面别人卖的好看瓷器,买了只呆头呆脑的Q版龙头,抱着一袋子东西回到酒店。
下午就到了另一个地方。
巫澄和宋泊简坐在酒店沙发上, 手机上播着早教课, 他也没在听,心里都是些乱七八糟的。
上辈子身体不好只能躺在床上,他知道自己大概终其一生都没办法像其他哥哥一样为国征战, 就更醉心于诗书。即使从没人在他面前说国事,但作为皇子身在宫闱,很难完全脱离这些。既然没办法学习骑射武艺,只能在自己能做到的地方做到最好。
上辈子……大概也做到了。
没想到再一睁眼来到千年后,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就是一无所知, 才更不想被其他人远远甩在后面。
他没办法接受自己的落后, 也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只是没想到宋泊简会这么说。
……
他还以为他藏得很好呢。
酒店房门被敲响, 工作人员照例分发这一期的台本。
这一期的主题是茶,明天的录制流程大概就是去茶山上体验采茶,体验炒茶、听茶文化讲座,等到后天可以在保存最完好的茶马古道体验古代人运送茶叶的交通线。
除了台本,工作人员还贴心送了《茶经》。
宋泊简把东西接过来, 分给巫澄一份。
这本《茶经》是精装版的,封皮是仿古的牛皮纸, 书名也是繁体。
巫澄倒是很快认清这两个字,但确实没看过这本书。他接过来翻开。
第一页介绍这本书, 叫《茶经》, 作者陆羽……
第二页是目录,再往后翻到第三页, 巫澄眼里染上惊喜。
一眼看过去,这一页的字都是认识的,而且遣词造句和之前看到的那些书非常像。
来到这里之后看文字都有种隔帘窥镜般的朦胧感,要先看到认识的字,再仔细看那些不认识的字,猜这个字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自己认识的字组合成不认识的词是什么意思。
现在骤然看到这样的书,好像再迷宫里突然看到指引一般,身体快理智前一步,眼睛就看到第二行。
他太熟悉了,所以看得飞快。
这本宋泊简早就看过台本,拿到茶经后也只是翻了两页就放在一边。一转头看到旁边巫澄低头看书,眼睛迅速扫过这一页,就翻过去接着扫。
相比于以往看书慢吞吞的样子,现在的速度快得不正常。
宋泊简把自己的那本拿起来,翻到后面,摊开放在巫澄面前,告诉他:“后面是简体版本,还有翻译。”
巫澄愣了一下,顺着宋泊简手上的书,看向第一句话。
两秒后,他把手上看到第四页的书翻回第一页,一个字一个字比对。
看到熟悉字样的激动在此刻转而另一种惊喜。
巫澄面上不显,默默放慢阅读速度,一句一句的看,看完前面的繁体版本,就看后面的简体版本。既是阅读,又是把千年后的字和自己认识的字对上。
看完一遍再返回去接着看,认真记住每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