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262)
一心想解决天花的章太医:“见利忘义又如何,只要他是真的有办法。”
不抱太大希望的孙太医:“就怕是个江湖骗子,没有什么真本事,还浪费大家的时间。”
思虑周全的曹太医:“这位姓梁的大夫,是目前唯一一位应赏而来的大夫,不管怎么样,都得见一见,若是怠慢了,以后就更没有人愿意来了。”
是不是江湖骗子,赵升心里清楚,他调查过谢澄安,所以知道梁知水是谢澄安的师父。
之前因为皇命在身,没能会会谢澄安,如今,谢澄安自己送上了门,赵升当然要见一见。
赵升去信,让他们几个来临安府的府城,几个人快马加鞭,一路畅通,赶到临安府也用了八天。
路上没有值得留意的风景,倒是兢兢业业巡逻的官兵们,让人感到安心。
感染天花的人集中隔离在一起,没有感染的人不许出门,若有胆大的,想出来逛一逛,也会立刻被官兵呵斥回去。
村子里的百姓大多有存粮,县里那些没田的,就急了,临安府知府严叔敖,根据赵升的意思,每个县都配备了二十个人的巡逻队。
为了减少接触,谁家没粮了,就把米袋放在门口,后勤队会将米袋装满,按照市价收费。
有朝廷的把控,粮商没有坐地起价,这对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福音。
王曼才:“太医王曼才参见永安王殿下。”
不论内心的情绪如何汹涌,赵升在面子上,一如既往的稳重。
赵升:“王太医请起。”
王曼才:“殿下,这位就是应赏而来的大夫,名唤梁知水,这位是梁大夫的徒弟谢澄安,这位是谢小大夫的跟班,名唤、呃、张铁牛。”
跟班的跟班吉祥和如意,就不用介绍了。
赵升:……
一众太医:……
就算戴着面衣,也很难认不出来啊,但是有些事,说白了就不好了,张铁牛就张铁牛吧。
没等王曼才把话说完,梁知水便哐当往椅子上一坐,两条腿交迭着搭在桌子上,还挠了挠痒痒,把目中无人诠释的淋漓尽致。
梁知水:“澄安,你跟他们说。”
忽略掉太医们的鄙夷或者生气,谢澄安讲了他们的打算,字正腔圆,条理清晰。
十几双眼睛同时盯着他,他却全然不惧,双眸明亮,身形也正。
明明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老百姓,面对一国皇子,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原本看不起他们的出身的人,倒是有一部分人对他产生了尊重。
不嫌事大的郝太医:“让所有人都得一遍还不简单,现在放开城门,不出一个月,天花就能攻占整个大庆,还用花三万两白银叫你来?”
自以为看透了事情本质的林太医:“这不是明摆着要把所有的弱者都淘汰么,此举太过不仁,还望殿下三思。”
谢澄安:“所以我们打算先试验。”
此处省略试验原理及过程一千字。
谢澄安:“如何凑齐自愿试验的人,还请永安王想个法子。”
比起他们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山村野夫,还是解决了饥荒的永安王赵升,更有威望。
思虑周全的曹太医:“臣不赞同,此举太过冒险,若是不成,岂不是白白毒害了三百多条性命?”
一心想解决天花的章太医:“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得,是多次爆发天花总结下来的经验,臣认为可以一试。”
自以为看透了事情本质的林太医:“身为大夫,不想着怎么治病,反而想着让人得病,简直闻所未闻,殿下,此人恐怕心术不正。”
不嫌事大的郝太医:“仅在临安一府,各县报上来的死亡人数就已经接近十万,若让所有的人都得一遍,那么大庆的人数必定骤减。”
“这时候若有敌国来犯,大庆便很难全身而退,永安王明鉴,这几个人恐怕是敌国的奸细,意图利用天花、”
谢澄安打断了他:“好一个偷梁换柱,我说了先试验!怎么从你脑子里一过、就变成大庆人数必!定!骤减了?”
“你对大庆有多深的仇恨、竟然这样诅咒大庆?按照你的意思、永安王若是依了我们、岂不成了通敌叛国了?”
没事找事、胡说八道、转移话题、火上浇油,谁还不会了?
四皇子因与萧远之勾结一案获罚,至今都没能恢复实权,就算他成功地解决了饥荒,也只是得了些无关痛痒的赏银。
皇帝的心病还没有消呢,若是再传出通敌的流言,四皇子可就没指望了,可是解决不了天花,四皇子就不能回京。
自身性命难保不说,皇帝也会不高兴,说不定还会降罪,更别说,还有一位时时刻刻都盼着他丧命的三皇子,在暗中盯着。
依或是不依,四皇子的处境都很艰难,郝太医其心可诛啊。
都是混朝堂的,郝·汗毛倒竖·太医扑通一跪:“臣绝无此意!”
谢澄安:“我们盼着大庆长久的安稳、你却盼着敌国来犯,我们来为永安王分忧、你却极力地阻挠。”
“这两位太医一唱一和、字字句句都在离间我们君民、我看你们才是奸细吧。”
林太医:“信口雌黄!”
郝太医:“臣对殿下忠心耿耿!殿下明鉴!”
谢澄安也不生气,也没有把嗓门提高,只在脸上大大地写着三个字——不理解。
谢澄安:“圣上命你们解决天花,你们却迟迟想不出法子,原来是把精力都耗费在兵法上了,敢问永安王,这两位太医是否算是渎职?”
林太医:“你这个疯子!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