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283)
水苗法本来就是谢澄安的建议,经过试验,确实比旱苗法的成功率高,最终选择的接种方式也是水苗。
所以传着传着,成功地解决了天花的神医之名,就成了谢澄安的。
消息传播这种事,从来不是人力可以阻止的,正好梁知水也不想出名,所以师徒俩已经说好了,名给了谢澄安,但是三万两赏银,全都归了梁知水。
谢澄安也不是没有钱拿,他拿到了卖土豆的三万两,这里的土豆指的是种植技术,也就是萧明允说的钱货两清。
作为救灾粮而征收的土豆,赵升早就已经按照当时粮价的三倍,付给了三家村的百姓,帮助运输的李有福镖队,也拿到了该有的报酬。
被“神医娘娘”吊在房梁上的孽障们,交由官兵看管了,萧明允要看看,在背后捣鬼的人究竟是谁,最好能够把降头师引出来。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临安府所有幸存的百姓全都接种完了,也没有看见成华菩萨或者降头师来救他们。
要不是官兵们勤勤恳恳,时常淋水,他们早就被晒成了人干。
之所以是淋水,是因为他们为了能够早一点得到永生,选择用不吃不喝的办法,尽快地结束俗世里的生命。
问他们成华菩萨是谁,他们的回答每一次都一样,他是世人的菩萨,是真正的菩萨,这样云里雾里的答案根本没有用。
问他们见过那位菩萨吗?他们的回答是,当然见过了。是预测天花的降头师吗?他们说,他们已经向菩萨表明了他们的忠诚,永生正在等着他们。
再问得细致一些,就只能得到哈哈大笑,或者你们不配知道,疯疯癫癫的,跟孙莹被逮捕的那天状态差不多。
表面上的良臣萧明允,向表面上的仁君赵升,禀报了他对降头师群体的担忧。
赵升表示,他会派人去查,传言总是虚无缥缈,最好能够实际地见到降头师。
梁知水和谢澄安还要给两府的百姓接种牛痘,他们要离开了。
赵升要在临安府养好身体以后再回京,会不会有人来救那四个孽障,就由赵升继续关注。
话说,这样的事,本来就不是萧明允这样的小老百姓该操心的,没有权,没有兵,没有消息网,也没有公信度,不是他能管得了的。
及时地把他发现的不妥,上报给了掌权者,萧明允已经尽了他该尽的义务。
赵升:“谢澄安的事,是我错了,我向你道歉。”
“我一直觉得你会成为一位仁君,”萧明允不想聊的太多,他舒了一口气,说:“现在也是。”
仁君也是君,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可以使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但是目的,和心里占比最多的,必须是一个仁字。
赵升:“谢谢你,还肯鼓励我,临安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请代我,向伯父伯母问好。”
萧明允:“不劳永安王挂念,永安王还是不要与罪臣及其家属,走得太近为好。”
赵升:“好,多谢你的提醒。”
原本,这只是一场略微有些伤感,但整体上还算是圆满的道别。
可是刚出了府衙的大门,萧明允那过于灵敏的耳朵,就听到赵升发泄似的把茶杯砸在了地上,前一秒还特别真诚地向他认错,后一秒就把恨写在了脸上。
还好他走得快,萧明允苦笑了一声,这么浓烈的情绪,压抑得久了,对身体不好。
赤诚相待的年纪,是真的回不去了,他是,他是,他们也是。
萧明允苦笑着,摇了摇头,人生嘛,总是一边前进,一边失去,一边失去,一边获得。
萧明允摸了摸谢澄安的小脑瓜,说:“我们走吧。”
谢澄安:“嗯。”
行李早就整理好了,他们一直等在府衙外面,萧明允把谢澄安抱上了马车,在百姓们的感谢声中离开了临安。
从三家村到昌化县,从准备,到试验,再到接种,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
除了淮安府,他们还接手了九江府的接种工作,所以他们得从另一侧,走陆路离开临安,走着走着,萧明允走出不对来了。
临安府是整个大庆最繁华的州府,人口最多,面积也最大。
他们从昌化县到府城,用了八天,是因为路上一个人都没有。
他们可以快马加鞭,可以星夜兼程,各个关卡也没有阻拦。
可是天花爆发以前,临安府的府城,包括辖区之内的县城,皆是人山人海。
单是一条主街,就得两个时辰才能走到头,每过一处城门都要查验关文,宵禁期间还不能赶路。
按照马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从昌化县到府城得走一个多月,再到临安府最东头的南阳县,又得两个多月。
那么天花是怎么在半个月以内,就从昌化县蔓延至整个临安的?
每次爆发天花,朝廷都会立刻把那个地方封死,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精准到村,所以以往爆发天花的地方,死亡率虽然高,但是数量并不庞大。
可是这一次,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天花就蔓延到了整个临安府,还好赵升当机立断,把整个临安府全都封锁了,所以天花才没有蔓延到相邻的州府。
南阳县。
某家饭馆。
商铺允许营业了,可是还没有人舍得下馆子,往日最忙碌的正午,伙计们却凑在一起闲聊。
掌柜:“大师如果能来咱们县,那我一定要算算我儿子能不能考上。”
伙计:“我想知道我弟弟在哪儿,过得怎么样,他都丢了五年了。”
掌柜:“想开点,说不定是卖给了富贵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