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289)

作者:微生恒绍 阅读记录

第114章 萧明允研发新产品

淮安府的知府张楚君带领着一众官员,早早的就到了涟水县,离九江府最近的县城,来迎接谢澄安。

不可能让每个县的百姓,都集中到府城里接种,所以他们要把淮安府走个遍,还好淮安府没有九江府大,两个月就接种完了,筑阳县排在了最后。

萧明允抽空看了几家商铺,租金到期还有些时日,他打算过了年,再和谢澄安来定。

村里出了一位神医,不用谁张罗,大家都自发地等在村口,敲锣打鼓地迎接谢澄安,搞得人怪不好意思的。

赵慧静拉着谢澄安的手说:“这一走就是一年,吃不好吧?都瘦了。”

谢澄安笑笑的说:“娘,我好着呢,别光顾着说我,你看谁来了?”

赵慧静眼睛一亮:“元齐?是你吗?”

项元齐:“元齐见过夫人!见过老爷!小豆丁,快拜见夫人。”

赵慧静:“叫什么夫人啊,叫奶奶,当年的小豆丁都长这么大了。”

小豆丁甜甜的说了一声:“奶奶好。”

天冷了,小豆丁穿了一件红色的夹棉小袄,带着鹿皮小帽,澄安叔叔给他买的,可喜人了。

故人重逢,总是悲喜交加,赵慧静让项元齐喊他们伯父伯母,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

听说了他爹娘的事,几个人又不免难过,好在找到了他们,项元齐不至于孤身一人。

家里一共就萧明允、谢澄安、和吉祥,三个人,不用他管,所以项元齐正在接手木工厂的账目。

曲令仪有了身孕,木工厂脏乱,人又多,不便常去了,正好,她想开一家纺织厂。

木工活很费衣裳,工人们每天回到家里都是灰头土脸的,都舍不得抱孩子,所以曲令仪打算做一些罩衣。

料子不用太好,越粗的料子反而越是结实,价格也便宜,反正只是为了防尘和保护自己的衣裳。

曲令仪观察过了,工人有的成了家,有的还没有,有的家里孩子多,就一个老婆,衣裳根本做不过来。

或者母亲年龄大了,做不了针线活儿的,这部分工人,都可以从工厂购买罩衣。

一个人做不了几件,所以曲令仪打算张罗一些家事不多的妇女,按件付她们工钱,为了保证质量,料子得用厂里统一买的,再由工厂卖给工人。

曲令仪还发现,这里的人特别勤劳,极少有人睡午觉,尤其是农闲时节,他们一吃完午饭,就又过来做工了。

离得远的,不想在路上浪费时间,中午就吃一点干馍馍,再随便喝口水。

这样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曲令仪打算让张嫲嫲和王嫲嫲,给不回家的工人做午饭。

她们是李秉文从自己家里挑出来,照顾曲令仪的,可是现在的萧家,不是京城的萧府。

要干的活儿很少,屋子很快就打扫完了,饭都得抢着做,不然她们拿钱拿得心不安。

不如轮流着去给工人做饭,她们自己安排,自己收钱,自己定价,工人方便了,她们也能多一份收入,收入按一定的比例上交工厂。

饭菜的价格,工厂会监督,蔬菜院子里就有种的,鸡鸭鹅也有养的,还没有房租,所以饭菜的价格比县里要便宜很多很多。

田地再广阔,也是有限的,可是孩子越生越多,田地便越分越少,日子就越过越艰难,像曾经的魏新柳家。

有迫不得已,出去找活计的,也有不愿意离开家乡的,曲令仪统计了一下,十八位新手工人中,有九位每天都会来做工,想必是家里,没有什么农活需要他们。

如果能给这些工人发一些奖励,那么应该更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了稳定的工人,工厂每个月能做出的产品数,也就可以定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曲令仪的提议,采不采纳还得看谢澄安和萧明允,他们才是老板。

这些都是双赢的事,谢澄安和萧明允当然同意,只不过,贪多嚼不烂,所以纺织厂完完全全由曲令仪经营,木工厂就算是纺织厂的客户。

也不需要他们投资,萧思谦教书赚的钱,足够启动一家纺织厂,三家村学堂已经有二十五个学生了。

李秉文预定的二十个夏凉箱,是打算自己用的,萧明允另外做了四十个,一半做成夏凉箱,一半做成冬暖箱,随便李秉文怎么卖。

洗衣箱、洗碗箱、扫地机、油烟机等神奇法器,各计划了一百个,目前只完成了七十,老木匠们正在抓紧时间修光。

冬暖箱和夏凉箱的造型必须得精美,但是别的产品朴素一些就行,省了雕花这一步,便能节省很多时间。

开榫、雕刻、组装、修光、打蜡,一套流程下来,一个箱子就能赚二两,所以他们特别得积极。

有些新手跃跃欲试,老木匠们便推荐了几个干活认真、手也灵巧的,等他们通过了萧明允的考核,就能做工钱高的步骤了。

其实,在萧明允和谢澄安离开三家村的日子里,有想法的新手,经常会主动地帮老木匠们干活,老木匠瞧着他们有礼貌,手也巧,也想学,就很乐意带他们。

有些憨厚老实的,老木匠喊他们帮忙,他们也总是实打实地帮,这些人,老木匠也愿意教,反正是按件给工钱,不存在谁抢谁的生意。

所以不用谢澄安号召,木工厂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工匠。

边角料做成的颗粒,萧明允要把它们染成不同的颜色,他在异世界里见过颗粒积木,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拼出不同的立体玩偶。

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们,又多了一种比试和打发时间的玩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