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跃农门(912)+番外
李欣避开这个事儿没答,却是问张氏道:“大嫂,山子平时在家都跑出去玩儿的吗?他性子好像真有些霸道。”
“这小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就没什么能吓着他的。”张氏说到自己这大儿子也是一脸头疼的模样:“他爹这会儿都不大降得住他!”
李欣吃了一惊:“那怎么还不好好把他这性子扳回来?”
张氏摆摆手:“真那么容易扳回来就好了。我跟你大哥提过几次了,你大哥开始一直说男娃子这样性子好。敢做刚当勇往直前的,这才是一条真汉子。直到现在你大哥有时候都叫不动他,说不动他了,这才开始重视起来。”
“那……大哥跟大嫂对山子动过棍子吗?”李欣小心翼翼地问。
张氏摇了摇头:“谁舍得打他啊,你大哥有一次气得不行。发了火,想揍你大侄儿,结果你公爹婆母立马就去护着了。他是长子嫡孙的,家里谁不护着他?”
江氏在一边笑道:“山子是个好孩子,他除了胆子大些,其他也没什么不好的。”
李欣咳了一声,讪讪地笑了下。
张氏拉了李欣问:“妹妹,你跟我说说,他在你那边儿去了小半个月了。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事儿?”
张氏嘀咕:“我还想说,过两天你肯定就把他给我送回来了,你性子那么温婉的,肯定要被他给气得跳脚……没想到你今儿回来才把他带回来了。”
李欣搔了搔头,不知道这个时候跟张氏说山子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不大好。
毕竟她大哥没在,二弟妹还坐在这儿呢。
想了想。李欣摇头说:“没做什么,就每天和扬儿,还有阿文他侄儿一起玩儿。村里边儿他也交了几个朋友。”
李欣说得含糊,张氏也将信将疑。
但见李欣已经动手开始拾掇起中午的午饭了,张氏也不好多问,扯了别的家务上的事儿聊了起来,边聊边做事。
午晌吃了一顿饭后,又混过了一个下晌,李铭便回来了。
大概是因为他中了秀才,刘氏觉得他一身补过丁的衣裳拿不出手,于是给他换了一身新衣,干净整洁的棉袍,穿在李铭身上倒是显得他整个人都清清爽爽,如一根修竹似的立在那儿。
眼瞅着这孩子就长成了半大小伙了,再过两年都可以说亲了。
见到李欣也在家,李铭脸上挂着的淡淡的笑的笑意浓了几分。
“姐,你回来了?”
“嗯。”李欣点了点头,柔声问道:“去学塾了?顾先生说了些什么?”
“没说什么。”李铭答道:“让我们收拾准备一下,后日一早在镇口集合。”
李欣点点头,刘氏却忽然急了。
“这离过年也没差几天,怎么就不能过完大年再走啊?”刘氏瞪眼看着李铭:“好歹也过了年祭了祖宗,跟祖宗说你有了出息了,你再走也不迟啊!”
李铭无奈道:“娘,这事儿是一早就定好的,那么多人,总不能为了我一个人就重新安排吧?”
“咋就不行了?你是我们老李家……”
“娘!”
李铭顿时开口打断了刘氏,不想再从刘氏嘴里听到什么“第一个秀才”、“祖上光耀”之类的话。
刘氏嘟嘟囔囔地,对李铭的态度很不满意。
“翅膀硬了就要飞了,你老娘我说的话都不乐意听完。”
李铭叹了口气,说:“这些话娘你已经说了百八十遍了,可不能再说了。”
“咋的,你嫌你娘我碎嘴了?”刘氏很不高兴。
李铭指了指她肚子:“你不是希望这里边儿是个妹妹吗?你要一直这样说下去,妹妹以后随你怎么办?”
刘氏立马闭了嘴,伸手轻轻抚了抚肚子。
要真是个闺女,可不能让她养成个喜欢说嘴的毛病。谁家娶媳妇儿不想娶娴静温婉会来事儿的……
见刘氏噤了声,李铭脸上才挂上了一丝笑意。
李欣让他去搁了东西进主屋坐,待他坐定才开口问他:“我上次来的时候拜托你的事儿,你打听地怎么样了?”
李铭喝了口茶,说:“打听好了。”
“如何?”
“顾先生一共推举了四个先生,让我学给姐你听。”
“四个?”
李欣有些讶异。
李铭点了点头,笑道:“这四个先生,有两个是村里边儿的,就在村里边儿开了个学塾。还有两个是镇上的,本是受雇于某家的教书夫子,吃、住、工钱都是东家给,而顺便开了个私塾,也不过是那东家为了给自家孩子寻几个一起读书的同窗。银钱方面其实也差不多,可能前者会稍微高些。”
李欣点点头,沉思一番后道:“镇上的就不考虑了,专门给人家坐教书先生的,肯定是紧着那东家的孩子教。而且怕去了,还会受东家那边儿欺负。况且,这总给人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不大好。”
李铭点点头:“我也是这般想的,其中一家据说东家吝啬,且对孩子很溺爱,虽然教书先生学识人品都不错,但顾先生也说,这家最好别去。”
“那就重点跟我说说村里边儿的先生吧。”李欣道。
李铭说道:“村里边儿这两个先生也都是屡次落第的秀才,一个已经放弃了,另一个却还在坚持每三年去试一试。一个先生姓曲,一个先生姓傅。曲先生的学塾开在出荷花村那西边儿往镇上去的路上,姐你可能没从那边儿过去过;傅先生的学塾则在下河村东北头。”
李欣琢磨了下地方,说:“曲先生那学塾挨着镇上近,跟荷花村也不算远。傅先生那学塾没挨着镇上,却是在下河村东北角,那也是挨着荷花村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