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小田妻(549)
这就是他们的大闺女呢!
叶大婶后知后觉地要去安慰女儿,然而大女婿已经快她一步掏出手绢,轻轻地替蓁儿拭去泪水,那温柔的声音听得人脸红:“怎么又哭鼻子得亏旺仔没在,若是让他看见了,日后你还怎么理直气壮地取笑孩子我看岳父的病好得差不多了,今日让余老大夫好好地诊一诊脉,日后慢慢将养就是了。”
叶蓁蓁立马反应过来,连连称是,让侯在外头的余老大夫进来把脉,值得庆幸的是,叶大勇的身子骨壮实,这次的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家里人照顾得还不错,倒也没有损伤到根基,只需多多温补即可。
余老大夫的医术是信得过的,叶蓁蓁终于松了口气,连忙拜托他写方子,方子一出来,叶代林就机灵地下去煎药了。
叶大勇终究是病人,很快就精神不济,再次睡着了,叶大婶与难得回来一趟的女儿、女婿在大堂说话,话语间谈到,这次叶大勇大病,在没被家人发现之前,得亏有个街坊小伙帮忙照顾,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叶蓁蓁心中庆幸,不由问道:“是哪位街坊我该亲自登门致谢才是。”
第646章 积善成德
叶大婶道:“说来也是缘分,不知蓁儿你还记不记得住在巷尾的王二麻子那是个知恩图报的后生,因为感念你的扶助之恩,隔三差五就登门帮忙干活,也是他第一时间发现你爹不妥,帮忙找大夫抓药的。”
“王二麻子”叶蓁蓁一时想不起来,困惑地问道。
“净山寺的煎饼摊主。”
崔维桢的记性比他好多了,只是提点了一句,叶蓁蓁立马有了印象,原来帮助了她爹的好心人是她上次和维桢踏青时遇到的煎饼摊主,那摊主打着景宁伯府的名声做买卖,最后问清楚,才知道是被叶大婶指点过几次的。
叶蓁蓁当时并没有生气,反而夸赞他的煎饼美味,从此王二麻子家的煎饼闻名京城,成了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食客前来排队买他的煎饼,薄利多销之下,每日也能赚上不少银子。
那日的帮助对于叶蓁蓁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甚至比不上崔维桢隔日送给她的琉璃镜来得记忆深刻,但是对于王麻子来说,那是足够改变一生的幸运。
他自知人微言轻,对于景宁伯府来说算不上什么,便把恩记在了叶府上,才有这次的福报。
果然,日行一善,积善成德,佛祖诚不欺我。
“娘,您先休息一会儿,我与维桢去一趟王兄弟家。”
叶大婶是平民百姓出身,只觉得邻里之间串门拜访是常事,更别说登门致谢了,丝毫没觉得以大女儿和大女婿的身份,亲自给一个贩夫走卒致谢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女儿未曾忘本,心里欣慰极了。
她连忙道:“去吧,去吧,你们难得回来一趟,我正好杀一只大母鸡炖上,等你们回来就能喝了。”
叶蓁蓁虽然不馋大母鸡,但她怀念来自娘亲的味道,非常高兴地应下,留下玉秀和几个丫鬟帮忙,她与崔维桢挑拣了些礼品,便一起出门了。
叶府门口不知何时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百姓,一瞧见他们出来,就激动地嚷嚷开来:“宁国夫人出来了!宁国夫人出来了!”
众人奔走相告,呼朋唤友地前来看热闹,这场面热闹得堪比追星,叶蓁蓁的封号被频频提及,反观崔维桢的爵号就甚少被提起,似乎在通善坊,街坊邻居们更喜欢称呼他“宁国夫人的郎君”,而不是什么“景宁伯”。
叶蓁蓁只觉得有趣,一边应承着热情地街坊邻居们,一边与崔维桢咬耳朵:“果然不愧是我的’娘家’,在这儿,我的名号比你好使多了。”
每次回娘家,她得到的都是这等明星般的待遇呢。
崔维桢觉得她骄傲的模样着实可爱,便有心奉承她:“何止是在你娘家现在你去京城各个街坊市井走一圈,都能等到现在这样的待遇。”
此话一点也不假,如今百善堂和永善堂的热度正旺,叶蓁蓁在民间的威望空前提高,大周的百姓可以不知景宁伯,但对于提出筹建善堂的宁国夫人,是耳熟能详的。
除非愤世嫉俗,谁又能拒绝来自旁人的善意呢。
第647章 一视同仁
一路上走走停停,叶蓁蓁时不时替街坊邻居们答疑解惑,等到他们终于抵达王二麻子的家,已经是两刻钟后了。
在这会儿功夫里,经过乡亲们的奔走相告,王二麻子早已经知道景宁伯和宁国夫人要前来拜访,连忙与老母妻儿把家中庭院打扫干净,换上去岁新裁的衣裳,激动又忐忑地守在门口,恭候贵客临门。
“来了!来了!爹、娘、奶,宁国夫人和景宁伯来了!”
小子没有耐性,早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去前头打探消息,远远地看到乌泱泱的一群人过来,又听到叔叔伯伯们的讨论,便知这是家里大人们在等待的贵客,于是迫不及待地跑回家通风报信来。
王二麻子愈发紧张了,伸手扯了扯衣裳因为折叠存放而留下的皱痕,还不放心地问着旁边的妻子:“云娘,你看我身上是否妥当有无失礼之处”
“并无,郎君今日甚是得体,倒是妾身荆钗布裙,不施粉黛,怕是冒犯了贵人。”云娘普通的面容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忐忑和自卑,脚尖不自觉地摩擦着地面,似乎下一秒就要逃回家里躲起来。
王二麻子并没有注意到妻子的异常,而且抬头看着越来越近人群,脸上带着怀念和感激的憧憬,微笑着说道:“云娘不必担心,我曾与你说过的,宁国夫人和景宁伯是最最和善不过的贵人,宁国夫人心地善良,像是菩萨一般的人物,无论是豪门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