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旺夫小田妻(571)

作者:痕迹 阅读记录

众人见他如此虔诚,方才那点鄙夷和不悦都消失了,连忙给他指路:“永善堂任何时间都接受捐赠,我们都捐过几个铜板哩。兄台只需去永善堂咨询台,言明要捐赠就可以了。若是兄台捐赠得多,还能上慈善榜呢。”

第680章 善堂义捐

行商根据指引来到永善堂的接待处。

接待处是大堂隔出来的办事处,只见三面墙都放置着高高的书架,书架上放置着一本本崭新的书册,仔细一看,书架上还标注着姓氏,赵钱孙李……百家姓上的姓氏俱在其列。

行商暗暗奇怪,但不好多问,坐在书案后边的女郎任由他打量,等到他收回视线,才和气地笑道:“阁下是来义捐的吗”

女郎气质出众,衣着发饰俱是华贵不凡,一看就知出身不俗,行商想起方才被普及的知识,就知此女应该是哪位高门大户的女郎。

了不得啊!这些养尊处优的女郎竟也不嫌枯燥和繁杂,做这等繁琐的活计。

他心中嘀咕,面上却是越发恭敬,道:“是的是的,在下乃初到京城的行商,得知宁国夫人的永善堂在行善济世,特此前来义捐银两,以尽微薄之力。”

女郎脸上的笑容愈发亲切,道:“阁下真乃大善人,日后必有福报。”

接着又问他籍贯、姓名和捐赠的银两,行商一一说了,女郎点头,回头吩咐了一声,就见一名小厮架起梯子,从书架高处取出一本账册,而那本账册所属的书架,正是行商的郑姓。

令他更惊诧的是,取下的书册不仅仅是属于郑姓,封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青州”二字,正是他的籍贯所在。

女郎翻到书册最新一页,沾墨行笔,娟秀的簪花小楷便跃然纸上:“某年某日青州商人郑先阁下,义捐纹银十两。”

然后递来一个红印,道:“阁下,请按手印确认善款。”

郑先暗暗称奇,按要求盖下手印,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敢问女郎,书架上的书册,全是义捐记录吗”

女郎一边晾着墨迹,一边笑道:“是的,为了记录各位善人的善行,也为了方便进行慈善榜排行,我们善堂会对每一笔银两进行登录。阁下乃行商,日后捐赠的机会不多,故而给您留空一页纸。而居住在京城,与善堂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大善人们,是有专门的一本记录账册的。”

原来如此。

每一笔账目都记录详细,日后也不把账目混乱,被人攻讦了。

宁国夫人果然谨慎周详。

账册上的墨迹干透,女郎让小厮把账册重新放回书架,然后拿出一张画着表格的纸张记录着什么,郑先从未见过这样的表格,但看上面有收支数据,可知那是新式的账单。

表格各项数据一目了然,简直是记账的好手段,郑先心中激动,很想向对方讨教一番,但又担心此乃人家的独门方法,贸然询问反而冲撞了,便暗暗记在了心里,回头再问商会的熟人。

女郎见他站着发呆,便好意地提醒了一句:“阁下若是不忙,可以去门口的慈善榜看看热闹,那是上个月各位大善人的捐赠记录,因为空间有限,只记载了一百位大善人,其中有几个青州籍的善人,说不定阁下也认识呢。”

郑先方才急着进来捐赠,倒是没有留意到门口的情况,不过也知道不少人聚集在那里看热闹,他顿时来了兴趣,谢过女郎后便去看善榜了。

第681章 天造地设

慈善榜被看热闹的百姓围堵得水泄不通,郑先寸步难行,不过他眼神好,即便距离着人海,也能看清上头的蝇头小字。

位列魁首的,竟是宁阳公主。

不过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永善堂是属于宁阳公主管辖的,只不过她不太理事,大多是宁国夫人负责统筹规划,即便如此,也无法抹除她在永善堂的作用——若是没有宁阳公主这个皇室中人坐镇,永善堂怕是开不起来的。

关于皇权中的弯弯道道,普通老百姓并不理解,但京中权贵能够窥见一二,多少会给几分面子,再加上宁国夫人的好人缘,慈善榜上捐赠的银两简直让人大开眼界。

看着一笔笔几百上千的捐赠,郑先的眼睛都有些发晕,他自以为捐赠纹银十两已经不俗,没想到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

在慈善榜上,他还看到相国寺的义捐,当然,方才女郎提过的青州籍的老乡也赫然在列,郑先正好认识其中一位,俩家有生意往来,关系还算不错。

巧得很,人都禁不住念叨,正想着人呢,就看到对方迎面走来,郑先大喜,连忙迎上去打招呼。

老乡他乡遇故知,也非常高兴,邀请他一起去知味楼吃酒。

郑先无不应之理,与他相携而往,乘着时机正好,他便讨教起方才所见的记账表格:“……也不知是不是京城新兴的记账法子,老兄你久驻京城,想必消息灵通得很,不知老兄是否习得愚弟不才,斗胆向您讨教一二。”

老乡闻言一笑,拍着郑先的肩膀说道:“贤弟,你可是问对人了,那是户部新出来的记账表格,我恰好认识户部的一位大人,向他讨教了法子,正让家里掌柜学习革新呢。不得不说,这样的记账法子,实在是太方便了!”

郑先顿时激动了起来:“原来是户部传出来的,景宁伯乃户部左侍郎,想必是他独创的吧”

如若不然,永善堂的女郎怎么也会用这种法子呢。

老乡点头:“确实是崔大人所创。”

郑先感叹:“景宁伯与宁国夫人,果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老兄,你拉我做什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