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旺夫小田妻(623)

作者:痕迹 阅读记录

皇帝驾到,没人胆敢藐视圣驾,众人立马停止了讨论,迅速回到班次中去。

金銮殿中尽是皇帝的耳目,他来之前肯定已经知道殿中发生的事情,但是皇帝金口一开,肯定是要回答的。

往常这种时候都是魏王接话,这次竟是恪王抢了话头,道:“启禀父皇,景宁伯受其夫人启发,新研究一份记账图表,方才正在与诸位朝臣交流呢。”

恪王一脸坦荡,在场站班的朝臣却是脸色诡异。

恪王居然主动替崔侍郎邀功该不会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吧难道双方已经冰释前嫌了魏王一党心里怀疑了起来。

但是,某些朝臣倒是没有往党争这方面想,鉴于恪王与宁国夫人的风月一二事,他们不由得想歪了——

恪王给崔侍郎邀功是假,替宁国夫人扬名才是真!不然崔侍郎话里话外带上自家夫人也就罢了,他一个外人,何必说得那么清楚呢

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不管朝臣怎么想,很显然,宣武帝非常吃这一套,他满意地颔首一笑,道:“宁国夫人素有奇思,崔爱卿才华横溢,如此相辅相成,正是天作之合。”

宣武帝非常自负,对自己的儿子也相当得偏宠,觉得恪王胆敢在朝臣面前大方地提起宁国夫人,肯定是已经放下执念,改过自新了。

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他的心里是非常欣慰的。

他给恪王递了个赞许的眼神,恪王回以孺幕一笑,这对天家父子的浓浓之情,不知闪瞎了多少双眼睛。

魏王脸上的笑容淡了淡,果然不能小看了老七,他们母子能够得宠多年,靠的就是对帝心的揣摩和把握,在这一点上,是其他皇子都比不上的。

不过,再次的宠又能怎样呢

所有的情分都是一笔笔消磨掉的,就是不知老七在父皇心里的情分有多厚,经不经得起他的一遍遍消磨。

魏王转了转拇指上的扳指,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第768章 大公无私

崔维桢手中的奏折被宦官呈到御前,宣武帝看完,连连称妙,下旨让各部学习此法,特别是户部,更要缓缓厘清陈年旧账,以便稽查。

这无形给户部增加了不少工作难度。

但户部尚书李元义还是高高兴兴地应了下来,因为宣武帝夸他御下有方,他也跟着沾了一部分的功劳。

因此在下衙之后,他难得和颜悦色地找崔维桢说话:“崔侍郎,日后肯定有不少人来户部取经,本官对这新法还一知半解,不如咱们下衙后一起去醉红楼仔细聊一聊”

醉红楼是康平坊最有名的温柔乡,若是蓁儿得知他去了风月场所,岂不是又被气得来一次“微服私访”

崔维桢心中嘀咕,但脸上却未曾露出分毫,只是与李元义说道:“李尚书所言甚是,只是日后各部前来取经,您一个人怕是分身乏术,下官有一建议,不如召集户部所属的官吏前来旁听,下官和廖主事都可以给大家做培训。”

李元义的眼神有些微妙:“崔侍郎的意思是,你愿意与所有人共享此法”

在李元义看来,这个记账方法实在精妙,若是精通此法,不失为一个晋升之道,就算是各部派人前来取经,也不过是个别人来而已,逐一指导并不妨碍,但是万万没想到,崔侍郎的意思是要广而告之的。

普天之下,怕是没有这般大公无私的人吧

若是没有叶蓁蓁的影响,崔维桢大概会是和李元义同样的思维模式,但他知道在蓁儿的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公开共享的,几乎没有了敝帚自珍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人才辈出,繁荣强大。

现状他无力改变现状,但新的记账方法若能推广,对各方面都有好处,他希望身边人都能学会,扩大影响,慢慢地从朝堂辐射到民间,也算是一种成功了。

对上李元义,他又是另一种说法:“此乃我户部新法,户部的官吏岂能不会日后厘清户部的陈年旧账,只凭个别人是无法胜任的,只有人人都识得此法,日后李尚书您抽调人手负责此事,才能便宜。”

一句句都是从李元义切身利益出发,听得他心花怒放,不由拍着崔维桢的肩膀笑道:“好!崔侍郎大公无私,高风亮节,实乃我辈风范。此前是我听信谗言,对你多有偏见,还请崔侍郎见谅。”

至于是听信的是谁的谗言只看旁边脸色难看的李侍郎就知道了。

崔维桢微微一笑:“日久见人心,李尚书明察秋毫,定然不会被奸佞之辈所蒙骗。”

李元义觉得有趣,崔维桢乃御前宠臣,进入户部后更是节节高升,从未向李侍郎一般在他面前逢迎,平日就算是有公务接触,大多是公事公办,从未说过什么讨好的话。

因此他觉得此子清高自负,目下无尘,对他的态度一直不好。但是今日他才发现,崔侍郎自傲是真,但公心也是真,对方若是愿意多说一句好话,那是能说到人家心坎里去的。

难怪呢,要不然怎么成了御前红人,还与诸位朝臣关系匪浅若他真是倨傲自负的性子,怕是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吧。

李元义心中器重了几分,也愿意投桃报李:“听你说廖主事也对此法颇为熟悉既然如此,日后待培训有成,就让他负责挑选人手厘清旧账吧,你从旁统筹,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本官。”

这已经是一种示好了。

崔维桢自然不是不识趣之人,当即抱拳道:“承蒙李尚书器重,下官定不负重托。”

李元义满意地点头,和颜悦色地询问崔维桢的意见:“既然如此,崔侍郎以为何时组织官吏培训最为合适”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