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旺夫小田妻(788)

作者:痕迹 阅读记录

叶蓁蓁也松了口气,她私心里是希望余芷能够得偿所愿的,余老大夫愿意退让一步,那是最好不过了。

余老大夫做出让步之后,思路也清晰了起来,主动说道:“夫人,老朽在京城大夫中有几分情面,召集人手前往明州这件事就交给老朽去办吧,肯定能够给您办得漂漂亮亮的。”

叶蓁蓁大喜:“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就有劳余老大夫您了。”

余老大夫带着孙女告退了,崔大娘对她说道:“这下放心了吧”

叶蓁蓁赧然地点了点头。

叶母松了口气,蓁儿就是性子倔,到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现在好歹能够把人给稳住了。

“好了,既然事情已经决定了,你就安生地休息去吧,刚喝了安胎药呢。”

叶蓁蓁确实有些困倦了,拉了拉被子,对着亲娘和婆婆说道:“那我睡了,娘你们也回去休息吧。爹爹还在外头等着呢,别教他担心了。对了,今日这事可千万要瞒着执端。”

你还知道要瞒着儿子呢。

叶母心里吐槽着,但看着女儿困倦疲惫的模样,终究没有说出来,除了外头,叶大勇正等着,他已经从余老大夫口中知道了原委,但终究不是很放心,再从孩子他娘口中听了一遍,才终于松了口气。

“还好是虚惊一场。”

女儿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女婿那边的情形却是个大问题,向来百事不操心的叶大勇,也难得地忧虑起来。

忧虑并不能带来什么用处,只有实际行动才有效果。

余老大夫是个行动派,当天就广发邀请帖,邀请京城各堂的大夫、游医郎中、医馆东家等行业内人员齐聚余府,先道清原委、陈明厉害之后,才把宁国夫人的重赏求医一事道出来。

在得知余家将派出十位族人增援明州后,众人都沉默了下来。

最后还是叶蓁蓁平日的积善行德积攒了不少人脉,再加上行医者最讲究悬壶济世,在余家的发动下,开始有人开口响应,破冰之后,响应的人越来越多起来。

最后,一共有二十二名大夫响应驰援,再加上余家的十名,一共三十三名大夫,这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目了。

第922章 大书特书

天气一下子冷了下来。

京城驰援明州的大夫已经离开了,叶蓁蓁百般牵挂,百般期盼都无济于事,只有把所有情绪压在心底,遵照长辈的吩咐好好养胎,配合着儿子和崔执明的彩衣娱亲项目傻乐呵,装作对外界漠不关心的样子。

其实她都知道,蓄谋已久的某些人终于大书特书,写奏折抨击崔维桢赈灾不力,导致明州百姓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宣武帝对此不置可否,不仅把这些折子留中不发,还把此前的田赋改革全面推行,这下不仅仅是那些自愿缴纳赋税的官员纳税了,所有朝廷命官,包括地主乡绅、有功名的士子在内,以前所享有的免税特权统统消失,只要名下有田产,都要按照缴纳税收。

即便这些士大夫阶层所需缴纳的赋税比起普通的农户、工户和商户少了四成,此事依旧在士大夫阶层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在意的并不是那点儿需要上缴赋税,在意的是被剥夺的特权、被侵犯的权力,和被更改的祖宗家法。

一时间弹劾崔维桢,反对变革的反对派达到了巅峰。

当然,朝中并非呈现一边倒的架势,崔维桢多年经营下的人脉和势力不容小觑,再加上魏王一党的支持和维护,两派在朝中分庭抗礼,一时间僵持不下,火药味十足。

就在这样的情势下,京城迎来了第一场雪。

京城正式入冬,南边久下不歇的暴雨终于停了下来,得益于京城驰援的三十多名大夫和药材,明州的疫病终于稳定了下来。

其实具体情况并非京城传闻中那么夸张,虽然有不少百姓被大水冲走或者垮塌的房屋压死,但在崔维桢和郭敬的积极应对一下,把灾民们安置在山顶的寺庙里,征集小舟救人,疏通河道再筑坝拦水,形势渐渐好转。

这些消息并非道听途说,而是崔维桢寄回来的家书中说明的,他前阵子又忙又累,回到府衙倒头就睡,甚至还有三更半夜被叫起床应对紧急事件,连饭都顾不上吃,更别说写家书了。

灾情虽然控制住了,但灾后的重建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崔维桢依旧不得清闲,这封信还是他忙里抽闲写出来的。

这封家书让崔大娘和叶蓁蓁高悬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虽然信中并非好消息,但也无坏消息,这就足够让人烧香拜佛,感谢佛祖保佑了。

崔大娘提前给叶蓁蓁打预防针:“距离你临盆只有一个月多了,以维桢如今的情况,恐怕是不能及时赶回来。”

叶蓁蓁笑容勉强地点了点头:“我明白的,娘,你放心吧,我已经写信告知维桢了,让他以身体为重,没必要急着赶回来。”

明州就是一个大摊子,满朝上下都盯着呢,崔维桢在不出差错的情况下都被逮着错处使劲儿弹劾,若是擅离职守,那是再大的功劳都无法抵过了。

再说了,他的身子也吃不消。

虽然心中没有明说,但叶蓁蓁能够猜得到,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他的身体肯定不好,虽然没有染上瘟疫,但若在大冬天赶着回来,肯定是要受不住的。

崔大娘松了口气,却有些怜惜地拍了拍她的手:“只是辛苦了你。”

“我好好地在府里带着,有大家关心着、伺候着,一点儿也不辛苦,倒是维桢还得在明州受累,那才叫辛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