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小田妻(845)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周武等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点儿伤,战斗力大打折扣,若是遇到不肯罢休的刺客或者山贼,他们怕是难以抵抗。
吴三战力不弱,有他带领的青壮加入,自然再好不过了。
吴三是明州人氏,轻车熟路地带着他们抄小道,不仅能够甩开黑衣刺客们的监视,还能缩短行程,最终达到明州的时间竟是比预想中还要早一天。
当看见城门口高悬的“明州府”三字匾额时,所有人都长长地松了口气——终于到了!
因为李越早已经在明州安置妥当,崔维桢等人初来乍到,并没有选择在驿站休整,也不通知府衙官吏迎接,直接排队进了城门。
明州果然不愧是中原腹地,三朝古都,哪怕是去岁才刚遭了水灾,明州府城已经恢复了昌盛和繁华,一砖一瓦、一市一坊都昭示着府城才独有的气度和雍容。
当然,这也是和明州府城并没有受到很严重的损耗有关。
明州府作为中原腹地,其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虽然比不上京城,但也十分繁荣。
马车一路前行,目之所至,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不知繁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京城。街上有骑马闲逛的贵公子,也有牵着骆驼的胡人,还有挑货穿梭的货郎,形形色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行人中发现不少波斯、高丽、大食等国家的商人,数量竟是比起京城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崔执端不解,好奇地问了出来:“娘,为何明州有这么多外邦人”
“因为明州府在丝绸之路上,是外邦人进入中原的重要中转站之一,所以他们的数量比起京城是有增无减。”
崔执端恍然大悟,立马就期待起来:“想必明州的集市有很多好玩和好吃的东西。”
叶蓁蓁笑着摇头,果然是小孩子呢,内心不沾染半点阴霾,在大人还心事重重时,他已经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是啊,等到咱们安顿好了,叫爹爹带我们好好地逛一逛。”叶蓁蓁摸着他的脑袋说道。
母子俩在马车内闲聊,马车也稳步地前行着。
景宁伯府的车队排队入城门,此处乃三朝古都,并非石县那种穷乡僻壤,伯府规制的马车立马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再加上崔维桢这张对于明州人来说不算陌生的脸庞,于是他们才刚抵达府衙,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前来迎接的官吏们。
“下官恭迎知府大人。知府大人远道而来,下官们有失远迎,还请大人见谅。”
崔维桢从马背上跳下来:“不必如此见外,本官重回明州,再次与诸卿共事,也是一种缘分。”
为首的一名中年男子是明州府的同知杨治道,这会儿也是他越过众人开口邀请:“虽是如此,但知府大人远道而来,一路风尘,我们理当给您接风洗尘,不然就显得失礼了。大人,下官们在清风楼定下席面,还请大人赏脸光临。”
崔维桢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虽然半年前就认识了,但这次前来上任,意义又是不一样,作为上司多多少少还是要给下属些面子的。
经过半年来的公事,杨治道大概了解这位新来的知府是什么性子,顿时心满意足,也没再继续打扰,而是拱手道:“大人长途跋涉,下官们就不叨扰您休息了。三日后,下官们在清风楼恭候您的大驾光临。”
其他官吏们也纷纷拱手告退,不一会儿的功夫,他们就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只剩下一群看热闹的百姓们在好奇地张望。
府衙的官吏们离开后,在旁边恭候多时的李越立马迎了上来:“伯爷,小人已经把内衙安置妥当,一应摆设也按照主子们的习惯归置好,就等您和主子们到来了。”
崔维桢丝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点了点头:“辛苦了。”
短短三个字并不华丽,却让李越激动地挺直了胸膛,对于他来说,来自主子的夸奖是最好的肯定,这大半年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
第977章 编制布局
明州府衙占地面积非常大,辉煌又气派,远远看去竟是与公主府相差无二,看来历代的知府们没少费银子建造衙门。
因为是内眷,一行人是从后衙的侧门进去的。
李越安排得非常好,刚进门就有婆子抬来软轿接她们进门,叶蓁蓁让崔大娘和孩子们坐上去,她选择与崔维桢步行,仔细端详一下未来要住的地方。
虽然是官家宅子,但日后就是她的家了。
前衙是府衙的办事差房,叶蓁蓁没机会细看,对府衙的编制更是无从理解,好在崔维桢没忘记他作为“启蒙夫子”的身份,非常耐心地给她科普。
首先从府衙的建造布局说起。
明州府衙占地面积广,整体布局如川字排列,从府衙大门进入,中轴线上的第一进就是公堂,亦称为府堂。公堂所在的院子布局非常常见,东西跨院和东西厢房,全都是办公的地点,内设典吏若干人。第二进的院子是知府的办公场所,左跨院为通判院,暂时虚设;右跨院为同知院;正院设有各种差房,典吏若干,措施配备齐全,在此暂且不细表。
中轴线左右,第一进和第二进的院子是三司八房。
三司分别是掌管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经历司、掌察理狱囚诸事的司狱司和有掌勘磨卷宗等事的照磨司;九房是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铺长房和承发房。
各司房头目以司房名冠之,如经历、司狱、照磨,如吏书、户书等等,各司房其下都有十多名典吏,这些典吏不比各司房的头目,他们和衙役一样兴致,不是官员,没有品级,他们或是举业无望之人,或是花钱买卖进来的,更多的,是子承父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