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冤种弟弟,在线捞兄(9)

作者:阿洙洙 阅读记录

更可恶的是年仅七岁的苏五娘抱着他,皱眉道:“八郎长得可真像一头小猪崽子!”

还未等苏辙反应过来,苏轼就头一个不答应:“八郎才不是小猪崽子,他是我弟弟!”

“是我娘生下来的弟弟!”

他们姐弟两个是谁都不让谁,就苏辙是不是小猪崽子进行了深刻且激烈的讨论。

王氏从前随苏澹住在京城汴京,与程氏没多少来往,更没什么仇怨。

一个独自抚育四个孩子的寡妇,一个丧女不久的母亲,两人凑在一起是泪水涟涟,却因苏轼与苏五娘这样一闹腾,屋子里的气氛轻快了不少。

程氏更是笑道:“……瞧我真是糊涂,大嫂舟车劳顿刚回来,想必是饿了。”

虽说正院里设有小厨房,但苏老太爷饮食向来简单,她早就命大厨房准备好了菜肴。

很快常嬷嬷就带着丫鬟上来摆饭,鹅项、肉油酥、金花饼、三和鲊、炙羊肉、倭菜……满满当当摆着一桌子。

看的苏辙是咽口水,转过头来继续含泪吃起肉糊糊来。

苏老太爷向来是个不拘小节之人,再加上苏轼与苏五娘等人活泼,一顿饭吃下来也是高高兴兴。

等着王氏用完饭,则带着儿女们回去了自己院子。

当初她与苏澹刚成亲时就住在苏宅东院,院子虽修缮一番,但落在她眼里这院子还是从前那个院子。

刚行至院子门口,她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苏元娘等人是好生相劝。

王氏到底是心疼孩子们的,当着孩子们的面总算止住了眼泪,可一回屋,看到刚成亲时苏澹送她的白玉花瓶还摆在案上,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宋嬷嬷是王氏的乳娘,这次从王家回来之前,王老太太更是对她千叮咛万嘱咐,说王氏心眼不大,要她多规劝王氏些,免得王氏钻了牛角尖,伤了身子。

可宋嬷嬷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王氏的眼泪还掉个不停。

惹得宋嬷嬷低声道:“……夫人,您就算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几个哥儿和姐儿想想才是。”

“大姑娘翻年就十七了,搁在眉州,年纪着实不算小,您该多想想大姑娘的亲事才是。”

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王氏眼泪掉的愈发厉害:“我哪里能有什么门道?当初刚成亲不久,我就随着老爷去了汴京,后来老爷没了,我在娘家住了几年。”

她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如今别说眉州有几家有头有脸的人家她都不知道,可谓是两眼一抹黑,索性道:“我看程氏是哥厉害的,索性叫她去操心元娘的亲事吧。”

“她那哥哥说是中了进士,在汴京当了京官,门道肯定比我的多。”

宋嬷嬷下意识扫了眼门外,这才低声说起苏七娘去世,程家压根无人吊唁一事,更说起程家与苏家的官司来:“……您糊涂啊,就算三夫人心思不坏,可人都是自私的,如今她连八少爷都顾不上,送到了老太爷院子里养着,哪里有时间操心大姑娘的亲事?”

“叫奴婢说,您是长房夫人,您不在,这个家由三夫人当倒也说得过去。”

“如今您回来了,哪里还有叫三夫人继续当家的道理?”

“这世上,又有谁会像您一样真心实意替大姑娘打算?苏家乃眉州世家大族,您当了家,就能四处走动,想为大姑娘说上一门好亲事岂不简单?”

王氏的眼泪是戛然而止。

她觉得宋嬷嬷这话很有道理。

姑娘家的嫁个如意郎君是顶要紧的事儿,她的元娘小小年纪没了爹爹,总不能往后还继续受苦吧?

殊不知,宋嬷嬷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

这几年她跟着王氏住在王家,处处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不说,更是每个月就靠那几个子的月钱过日子,家中还有儿女即将成亲,她不趁着这个时候多捞些银子还等什么?

原先她早就听人说过苏家没钱了,可今日一看,破船还有三千钉,苏家想必银子还多着咧!

她太清楚王氏的性子,王氏当家不就等同于她当家?以后的好处岂不是多的很?

宋嬷嬷再一番游说,王氏是越来越心动。

甚至王氏顾不得如今天已擦黑,叫人撑着伞就去了三房。

这时候程氏正怀中抱着苏辙,考问苏轼功课了。

她虽是一介女流,但从小也是饱读诗书的,给不到四岁的苏轼启蒙还是绰绰有余。

小小年纪的苏轼聪明过人,如今正摇头晃脑背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爹爹今日教我说了,说的就是学到的东西再重新温习一遍,也是件很高兴的事情……”

他边背《论语》,还边冲着苏辙挤眉弄眼,可见区区《论语》根本考不倒他。

等着他一段《论语》背完,候在门口的春桃这才上前来。

春桃是知道自家夫人性子的,六郎读书背书若无要紧事是不准打扰:“夫人,大夫人来了。”

程氏忙道:“请大嫂过来。”

她猜到王氏这时候过来肯定是有要紧事,但等着王氏说明来意,却还是愣了一愣。

王氏不算聪明人,先前经宋嬷嬷挑唆一阵,本就对程氏有些意见,再加上方才被程氏晾了这么久,意见更大,想着是程氏这是在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便愈发想要将管家之权抢回来:“……原先住在舟山娘家时,我就时常与元娘说你三婶娘辛苦了,说起来我是苏家长媳,这苏家上上下下的事该有我来操持,却辛苦你三婶娘这么多年。”

说着,她微微一笑,憔悴的面上带上几分神采:“如今我回来了,以后三弟妹就不必辛苦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