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反派疯批,王妃以医治服(260)
在她看来,晏泱只是把调动军队的权利,分享给了自己,以备不时之需,“好了,就这么定了,制盐厂的利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理应平分。”
“夫妻共同财产……”
晏泱低声呢喃着,心脏扑通扑通狂跳,似被烧热的熨斗熨过一般滚烫。
这种一脚踏生一脚踏死令他眩晕的满足感。
二人凑到一起分款子。
制盐厂五百万斤精盐,统一价三百文,去除包括税务运输人工在内的所有成本,尚有百分之四十的利,也就是说,才几日的功夫,就净赚了六十万两银子。
小两口每人三十万,美滋滋。
晏泱拿着“夫妻共同财产”的银票,认真看了很久,然后小心折好,贴身珍藏。
与摄政王的屯屯鼠行为不同。
慕听雪立刻想好怎么花掉了:“我想建学馆,聘请一些教书先生,教孩子读书写字。”
晏泱有些惊愕,不知道她怎么会萌生这种念头:“根据家中官员品级,孩子们都会入国子监、太学、四门馆、白鹿书院读书。大家族里一般还有族学,你开学馆,如果馆内没有名扬天下的大儒讲学,他们大概率不会去。”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
慕听雪摇了摇头,“我这个学馆,是给平民孩子读书用的。所聘老师,也无须学富五车,能教会学生基本的读书认字儿,师德过关,就可以了。”
类似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
既然世家门阀垄断了知识,那她只能从娃娃开始,重新抓知识教育。
搞一点全民普及。
等过个大几年,这波读书的平民孩子长大了,他们就会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那个时候,再提出开科举,给读书人一个跨越阶层的上升渠道。
晏泱越发惊讶:“他们哪里支付得起学费,以及买书的费用?”
慕听雪自有办法:“我来赞助就好了,他们只要每年象征性地交个五十文的费用,课本、作业本学馆统一发放。”
小学生,不就是如此么,学费全免,书本费及其他一些费用不足三百块。
晏泱知道媳妇儿有钱,非常有钱。
财富可能在自己之上。
对建立学馆,他表示——为夫支持你!
慕听雪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上午有了想法,下午就让芸姐的夫君帮忙介绍了三支靠谱的施工队。
她迅速在云都城内,选定了三处远离繁华区,更接近百姓居住贫民区的地方,买了三处地皮。
就用卖精盐的三十万银子,一处投资十万,先试着建立三座学馆。
只要钱到位,三支施工队立刻就兴冲冲地开工了,乒乒乓乓地挖地基,盖学校。
与此同时,慕听雪也在帝城商会的几个铺子,比如榨菜铺子、盐铺子、红酒铺子、绛雪铺子等门口,挂出了招聘教书先生的广告——
帝城学馆,招收熟读四书五经、学高身正、情绪稳定、爱护学生之教渝先生六十名,男女不限,月俸十两。
慕听雪的广告才挂出去一个时辰,就有好些人来应聘,有家道中落的白胡子老学究;也有破落大户人家饱读诗书的女眷,家主或被贬谪流放或死于牢狱中,她们不想为了生存开门接客。
与此同时。
弹劾的折子,也飞来了。
慕听雪打开折子,洋洋洒洒千字,词藻极为华丽,引经据典,各种骂人不带脏,总结下来的大致意思是——老百姓必须要愚昧且贫穷,才方便朝廷管理;平民的孩子只能耕地,或者参军,长公主竟然建这种学馆教他们读书,真是太反动了!
弹劾折子之所以飞到了她的手里,而没飞到母后的御案上。是因为它连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都没过。
尚书省右仆射晏锡皱着眉头:“所奏之事不妥。”
门下省杨侍中:“不妥不予批准。”
中书省崔大人:“不妥不予上奏。”
中书令崔士宁辛苦跑了趟腿,把弹劾折子送到了摄政王的军营里。
晏泱亲自过来拿给她:“南宫老贼长子写的。”
慕听雪对那位天启公世子,毫无印象,只知道离敬下了昭狱之后,礼部尚书的位子空了出来,由他顶上了,而教育、书院、科举,都是礼部的管理范畴。
“泱泱。”
“……嗯。”
“你说,我是不是也成了权臣?弹劾我的折子,皇帝母后连看到的机会都没有,就落入我手,我想烧就烧,想撕就撕,这感觉有点爽。”
第206章 金池县主
“权臣,是指掌权而专横跋扈。”
晏泱摇头,“你掌权,却不跋扈,不喜欢把事情做绝。”
如果是他的一贯风格,四个毒盐矿全给你占了,怎会把竹溪川、隆庆山让出去?现如今,不少盐商,以及他们背后支持的世家勋贵,都已经开始派人前往竹溪川、隆庆山勘探了。
“报——白帝城快递的密函,请长公主殿下签收。”
一名驿站传递公文的差役,快马加鞭赶来户部衙门,灰头土脸,风尘仆仆,脸上满是汗水,双手捧着一盖了关防,封了火漆的密函。
“辛苦了。”
慕听雪给这驿站差役十两银子,赏了一碗冰镇酸梅汤。
“多谢殿下!”
差役领了赏钱大喜。
已经是六月中旬,骄阳似火,虑着是给长公主的密函,他哪里敢耽搁,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咕嘟咕嘟灌了一碗冰镇酸梅汤,只觉神清气爽,酸甜可口,糖分足而不腻,一股透心清凉的舒爽,暑热退了大半。
慕听雪拆开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