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八零,我靠捡废品惊艳世界(143)

作者:十八木听风 阅读记录

“这可不一定,山神庙年头太长了,万一挺不过去,那可是咱们丹县的损失,必须未雨绸缪,想办法保护。”

“怎么保护?”

一群人绕着小庙转了好几圈,很犯愁。

一位领导突然一拍脑门,“不如这样,把庙里的文物挪到县城去,等洪水过后,重新修缮,到时候再物归原主。”

大家伙都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就算大水来了,山神庙的房子保不住,可庙里的精髓还在。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庙里东西不少,光是佛像就有好几个,到底哪些才是文物呢?

文化馆的王同志很肯定的说,“肯定有后期仿造的佛像,但究竟哪个是,我分不出来。”

“你都分不出来?现在上哪去请人鉴定?”领导很发愁,全部都挪走固然稳妥,可惜时间来不及。

“我推荐一位小同志,她眼光可好了。”王同志准备推荐元妮,耿老爷子耿老太太身份敏感,就怕引人误会。

正在用人之际,领导自然是没什么说的,赶紧让人去联系元妮,请她来掌眼。

就这样,在一个风大雨急的日子,元妮全副武装上了山。

她里边穿着薄棉袄棉裤,外边套着劳保雨衣和橡胶雨鞋,穿的是不少了,然而山风一吹,还是冷得直哆嗦。

王同志一脸歉意帮元妮撑着雨伞,“我知道这是个苦活,要不是实在没法子了,我不会请你过来的。”

元妮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没事,咱们先去看东西……”

第126章 小鬼难缠

两人顶着风雨进了山神庙,领导已经撤下去了,山神庙里只留了两个人值班。

庙里多是木质结构,为了防止失火,他们也没敢生火,裹着大衣还冻得瑟瑟发抖。

王同志跟人打招呼去了,元妮儿全神贯注,先看庙里的佛像。

丹县的山神庙是很有来历的,它不是一般的小庙,而是当年的皇家寺院。

因此庙宇面积虽然不大,可五圣官的神像俱全,除此还有香炉,佛龛等等。

居中红发蓝脸的就是山神,关于山神的形象,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关键看当地人供奉的是什么神。

丹县供奉的这位,就是红发蓝脸。

元妮看着这位的形象,总觉得有点像瘟神……

王同志在一旁小声提醒,“元妮同志,在庙里不能乱说话,有啥想法想想就行了。”

“行,我知道了。”

接下来一个一个鉴定。

香炉是铜的,可惜是假货,这也能讲得通,纯铜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是值钱的硬通货,而且好搬动。

建庙时期的香炉,肯定早就被有心人给弄走了,现在庙里这个是仿品,且不是铜的,不知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合金,不值钱。

佛龛也是仿品。

接下来鉴定佛像,先从最中央的山神看起。

元妮伸出右手,触摸山神,右手有烧灼的感觉,这山神是货真价实的古董,且年代久远,很有价值。

元妮摸出小本本,把山神记了下来,通过进一步探查,她发现,山神不仅是古董,而且还是石头雕像。

王同志有些忧愁,“石头的啊?那运出去得费点功夫。”

接下来看左右护法,这位山神左右,分别是狼护法和虎护法。

顾名思义,两位护法分别长着狼头和虎头,雕刻的很形象,甚至有点凶,可惜是仿品,而且仿的年代很近,就是民国年间的。

“这两个雕像都是木制品,雕刻的手法也粗糙,价值不大,估计是后人补上的。”

“好的,你继续看,这还有两个呢。”

山神庙里的五圣官,顾名思义,是五个佛像。

居中是山神,山神左右是护法,接下来还有判官和小鬼。

判官也是仿品,按照王同志的说法,估计要放弃了。

“你看这天,还在哗啦啦的下,也不知洪水啥时就会冲下来。

再过一会,搬东西的人就要上山了,咱们抓紧鉴定出来,凡是有价值的,一次性的就搬运下去,没有价值的……”

王同志遗憾地扶了扶眼镜,只能随波逐流了。

元妮点头继续鉴定,让她没想到的是,丑陋的小鬼竟然是真古董,而且也是石头的。

“这是用整石雕刻的,你别看他小,咱们两个加起来都搬不动。”元妮拍拍手,总算是鉴定完毕了。

听了元妮的话,负责保护现场的两个同志来了兴趣,“咱俩试着抬一下?”

“也行,反正这东西也要运走。”

两人说着,搓搓手就走了过来,在庙里冻了半天,快僵硬了,活动活动也好。

王同志笑眯眯的在一旁加油,“我跟小元是搬不动,你们俩应该可以……”

他话未说完,就说不下去了,因为这两人刚把小鬼雕像搬起来,就一个劲儿的喊重,“哎哟,这实在是太沉了。”

“快放下,快放下。”

“你别松手啊,要轻拿轻放。”

好嘛,这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事儿,两人不敢磕碰了小鬼雕像,因为这东西刚被鉴定完,是文物。

要是因为他俩不谨慎,掉在地上磕掉耳朵,他俩拿啥赔?

两人憋的脸红脖子粗,最终还是做到了轻拿轻放,把小鬼雕像稳妥的放在了地上。

雕像刚刚放下,一人就站立不稳,往后摔去,他这是脱力了。

王同志和元妮急忙跑过去搀扶,“怎么会这样?”

越好的石头分量就越沉,小鬼雕像看着不大,其实是上好的材料雕成的。

如果不是小鬼雕刻得很狰狞,人们嫌它晦气,估计早就被有心人弄走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