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我靠捡废品惊艳世界(286)
而其中,以建窑出品的黑色茶盏最为有名。
若真是宋瓷,光这套茶具就值好几万了……
几个掏老宅子的,自以为看出门道,都拿起茶盏摸了摸,又看看底款。
尤其是洪同志,属他看的时间最长。
李老太太咳嗽一声,“还有几个屋呢。”
接下来是卧房,衣柜已经搬走,只留下一张拔步床。
这张床的木料倒不稀奇,就是普通黄杨木,不过精雕细刻,搁如今是做不出来的,若是清代的,价值万把块钱。
顾超看向元妮,他经营家具厂,对家具最感兴趣。
元妮上手摸了摸床,从热度来判断,这床不是清朝的,应该是民国仿,既然是仿品,那价值就有限……
之前元妮儿已经把细巧的东西都摸了个遍,现在又看了床。
对于这老宅子里的老物件,她心里已经大致有数了。
李家院子原本就是元妮家院子的第三进。
单论面积和房屋大小来说,根本算不上正规的四合院。
元妮儿买宅子的时候花了五万块钱,那是正常市场价。
如果撇掉老宅子这一层不谈,李家这院子,最多只值两万七八。
他们家敢叫价十万,是连带着屋里的墙砖地板家居摆设一起卖。
万一这里头有老玩意儿,那价格肯定超过十万,万一没有的话,买主就自认倒霉吧。
把所有房间都逛了一遍,李老太太就要锁门,“有看中的人没有?”
洪同志心痒难耐,他知耿老太太眼力好,元妮跟她是一伙的,就想听听元妮说什么。
元妮也在瞅洪同志,她看完洪同志,又扫了眼申淑英,然后把李老太太拽到一旁,说起了悄悄话。
看元妮这个动作,大家心下了然,这必定是手上没那么多钱,想跟李老太太谈价。
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清楚,大家伙当初都这么干过啊。
元妮儿跟李老太太聊了几句,就拉着顾超火急火燎的要走。
耿老太太看元妮这个样子,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孩子是瞧中你这宅子了,我说老李,你就不能再便宜点?”
李老太太摇头,“这几位也看中了,就是钱不凑手,要不然我这宅子早就卖出去了。”
老洪一伙人跟着拼命点头。
耿老太太叹着气,“孩子们手里哪有那么多钱?”
李老太太就笑,“他们没钱,你有啊,少不得你帮着筹谋筹谋。”
“唉,都是欠孩子们的。”耿老太太这么说着,又把李老太太拉到一旁交代了几句,无非是让她多宽限几天。
等耿老太太元妮一行人都离开以后,李老太太就要走,“我知道,大家伙都是钱不凑手,今天还是散了吧。”
老洪自从看了那黑釉茶盏之后,心里头就是热的。
他之所以没抢着说话,就是拿不准黑釉茶盏是真是假,看见元妮也想买,他哪里还按耐得住?
老洪一个眼色,申淑英就拽住了李老太太,凑到她耳朵边上说起悄悄话来。
十万块钱呢,就算前头掏了两个大杂院的老宅子,申淑英也没挣下那么多钱,她手里通共只有三万块钱。
老洪是拿工资的,他也没那么多钱。
但老洪手里有物件,他是掌权的人,早些年破四旧收上来不少东西,他找机会,把其中一小部分精品据为己有了。
如今古玩有了市场,老洪手里这些物件,其实也是钱,只不过要变现的话,需要时间。
申淑英的意思是,她直接拿出三万五千块钱,再出几个老物件,来顶这十万房价。
李老太太一听用物件顶,一开始不同意。
但申淑英死磨活缠的,最后李老太太就松了口,说是要先看物件。
老洪手里的收藏都是真的,李老太太从他的收藏里拿走一件汝窑提梁壶,一株红珊瑚树,还有几张李时珍亲手写的医方,总算是点了头。
就这样,当天下午赶在落山之前,李家的老宅子就卖出去了,买主就是老洪。
夫妻俩高兴得不得了,拿到钥匙就兴冲冲的直奔老宅。
“光是那几个黑釉茶盏,就能顶上咱们的提梁壶,拔步床能植一株红珊瑚,其他物件都是咱们白赚的……”老洪激动的脸都红了。
第252章 代价
立秋还是热,不过蛐蛐的叫声不欢快了,有一声没一声的。
姥爷前阵子辛苦种地,如今初见成果,院子里的白菜苗和土豆秧子,长势非常蓬勃。
不知打什么时候起,耿老爷子和耿老太太就成了这片菜地的常客,俩人最喜欢带着猫蛋狗蛋,给菜苗除草捉虫,附带浇水。
姥爷姥姥乐得清闲,就由得他们折腾去了,只要耿老太太不要干出太外行的事情,他们一般不吭声。
“哎哟,前阵子,我早起就腰疼腿疼胳膊疼,浑身上下没一处不疼的,自从种菜,我这哪儿都不疼了。”
收拾完了菜地,耿老太太乐呵呵的坐到了房檐底下,喝着四舅母泡的蜂蜜水。
“可不?早知道,咱家院子里就不种花了,也种些菜,还能治病。”耿老爷子附和道。
老爷坐在一旁抽着烟袋锅子,脸上满是意味深长的笑,这叫种菜吗?
这叫玩儿。
真正种菜还得去农村,天还没亮,就揉着眼睛爬起来,草绳勒腰直接下地。
从早起顶着寒风到中午顶着大太阳,挑水担粪,一天都蹲在菜地里忙碌,这才叫种菜。
像耿老爷子耿老太太这种没有体会过农村生活的人,才种了两棵小菜苗,就津津乐道说自己在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