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我靠捡废品惊艳世界(545)
大花似是听懂了,放过了向东,又去草丛里叨虫子了。
“我的天哪,大花还在呀,我还以为它……”
“还在呢,鸡活的时间可长了,能活十几年呢。”
听姥姥这意思,是要养到大花寿终正寝了。
等向东和卫国转完,两人已彻底麻木,就算当了军官,靠工资也买不起这样的房。
大舅母笑着安慰他们,“你们可赶上好时代了,又在部队里头,有奔头,想挣钱还不容易?”
这倒也是,搁四五年以前,谁也想不到,会过上如今的好日子。
不大会功夫,饭菜上桌,大家坐下边吃边聊。
向东和卫国是跟着文工团一起来的,说是有表演任务。
“我们是专门过来送票的,到时候大家可以一起过去看。”卫国说着,把早就准备好的演出票拿了出来。
“唉哟,这么多票?”
“听说我俩这儿有亲戚,战友把他们的票也给我们了。”卫国笑着解释道。
每一场演出,团里都会给演员几张票,意思是让大家馈赠亲朋好友。
他们是从外地过来的,除了向东和卫国,其他人并没有认识的人,就干脆把票都给了他们两个做人情。
姥姥高兴坏了,“这个好,这可是文工团的票,老头子你数数,除去咱家人用的,还剩下几张?”
“还剩下五张。”
“刚好给丁主任他们。”
“行。”
听说向东和卫国过来了,陈大勇又拎着东西过来看,瞅见俩孩子就说出息了,
“军装就是抬人,以前在村里的时候,你们还是小孩,现在都成帅小伙子了。”
得知陈大勇也在京城买房置业后,向东和卫国又多了几分惊讶,他们在部队的时候,就听战友们说过,落户京城是很难的。
陈大勇笑了笑,“落户的确是难,我是为了看病,暂时住在这边,户口啥的还在老家呢。”
“还可以这样?”
“可以啊。”
“别说你大勇叔,我跟你奶奶也没有户口。”姥爷笑着说道。
卫国和向东面面相觑,愣了一会儿才问道,“没户口也能留下?那我爸我妈能来不?”
第481章 人往高处走
为啥向东和卫国会关心这个问题呢?他们是想让爹妈进城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是能在城里过上好日子,谁还愿意呆乡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恋乡只是一种情怀。
向东和卫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得从他们当兵的经历说起。
俩孩子所在的文工团,在南方一个大城市里。
连队里基础建设搞得不错,有能冲水的抽水马桶,天天晚上都能看电视,每周还能看电影。
文工团里有麦克风,还有各种乐器,中西合璧。
刚进连队,向东和卫国啥都不会用,幸亏有老兵班长带他们,不然连厕所都不会上。
俩孩子还记得,刚出了新兵连,第一次休假外出上街的情形。
大街上满是车流和人流,汽车喇叭自行车铃吵得人心发慌。
过红绿灯十字的时候,俩人紧张,差点闯红灯。
很快,俩孩子就发现,除了洋火玩意让人不适应,需要学习之外,城市是真的好,资源丰富,有本事的人也多。
就拿文工团的老师来说吧,文工团的老师随便指点他们一两句,就顶两人自己练上十天半个月。
这个时候,两个以前只会唱酸歌的少年,就萌生了留在城市生活的念头。
当然了,这个时候还只能想一想,因为他们知道,农村入伍的战士,复员之后还得回原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在歌曲大赛中一举夺魁,两人这才获得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提干之后,就不用复原回乡下,而是可以通过转业留城。
向东和卫国是孝顺的,自己进了城,还惦记着爹妈。
他们私底下偷偷商量,说南方炒肉放糖,凉皮里面拌酱油,爹妈肯定吃不惯,要是能留在北方城市就好了。
无论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说,京城都挺合适。
所以听陈大勇说完来看病的经历之后,卫国和向东都动了心思,“要是我爸我妈也能进城就好了,到时候我俩转业也回来。”
姥爷笑道,“事在人为,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儿。”
他告诉卫国和向东,元妮早就说过,等她毕业之后,就能正式落户,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用投亲靠友的理由,把姥姥和姥爷的户口迁进来。
“只要我和你奶的户口落下,再落你爸你妈的户口,就简单多了。”姥爷最后做了结论。
陈大勇也是这个意思,老队长跟丁老太太结婚之后,已经符合落户的条件了。
“要想办手续,还得回一趟老家,先把户口给迁出来,我爹寻思着,等忙过这阵子,再回去看看。”大家都是同乡,互相知根知底,也没啥好瞒的。
这么算下来,陈大勇一家子落户,倒要跑在元妮家前面了。
卫国和向东听懂了,“等我爹我娘进了城,好好跟他们说说,让他们也想办法过来。”
谁不想留在父母身边尽孝,跟兄弟姐妹们热热闹闹相处呢?
想必二舅舅心里也是想的,只是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尤其是二舅舅好面子,不愿给人添麻烦,所以愣是留在老家没吱声,如果不是家里出了俩军官,估计他还不来京城过年。
现在姥爷明确指出了方向,向东和卫国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又过了两天,到了文工团演出的日子,大家伙一起去看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