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揽流光(57)

“我没事了。”

夏妈妈松了口气:“小姐没事就好。”

两个人说着话,就来到了白鹤书院门前。

白鹤书院开门教学,每日都有人在,所以不用提前知会,随时可来请学问道。

崔云昭下了马车的时候,守门的门房还误会了:“娘子是过来报女学的?”

崔云昭摇摇头,笑道:“我是来请见山长的,劳烦通传一声。”

门房问了她姓氏,听说她姓崔,也没有好奇张望,让崔云昭进里面的客室略等,然后就匆匆进去了。

大约一刻之后,门房就来请人。

崔云昭跟着他一路往里面行去,一路上,绕过假山竹林,能看到隐约的山房和教室。

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处传出,那是孩童稚嫩的嗓音。

门房见崔云昭很专注,便笑着说:“那是启蒙班的小弟子,一般都是跟读。”

崔云昭见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便夸赞:“还是白鹤书院好。”

很快,门房就领着她去了最里面的书斋。

门房敲了敲门,崔云昭便应声而入。

里面,一位四十几许的美须长者正在写字。

等他把手里那一卷大字写完,才抬头看向崔云昭。

许多年未见,崔云昭从稚嫩孩童长成风华正茂的少女,模样同少时已有天翻地覆的差别。

但她的那双明亮的眸子一如往昔,倒是让朱少鹤一下子就想起来她是谁。

“世侄女?”

“几年未见已经长得这般大了。”

朱少鹤忙放下笔,转身出了书桌,请崔云昭到茶桌前说话。

“这几年书院事情繁多,少有登门,倒是有些生疏了。”

朱少鹤如此一言。

其实并非他事务繁多,只是不愿意同崔序这样的虚伪小人打交道,故而便不怎么登崔氏高门。

崔云昭心里自是清楚,她笑笑,说:“几年不见,如今见世叔朗月清风,踔厉风发,侄女心中大安。”

朱少鹤同她父亲早年是至交好友,多有来往,崔云昭也见过他许多回,自然了解这位世叔的秉性。

故而崔云昭没有多说客套话,直接说:“世叔,今侄女婆家小叔想要进书院读书,不知有什么章程?”

朱少鹤倒是感叹了一句。

“如今你也嫁人了,斯人已去,岁月如梭啊。”

崔云昭知他怀念父亲,便也跟着端起杯中茶,遥遥一敬。

朱少鹤倒也没有一直伤感,吃了一杯茶后,就重新恢复了平静。

他问了问霍成朴的情况,听她说学生有些少言,性胆小,便捋了捋长须道:“那便让他跟着二班来读,那边的学生同他年岁相仿,因早年没有启蒙,所以到了七八岁上才来开蒙,他也能跟得上。”

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凡俗出身。

崔云昭立即欣喜道:“多谢世叔。”

朱少鹤却摆了摆手:“你选了我这里送小叔来读,可见是对白鹤书院的认可,还是我要感谢你。”

叔侄两个说了会儿话,朱少鹤才问:“你成婚仓促,崔氏并未给我发请帖,我只隐约听你世兄说过几句,道你嫁给的是博陵城中的军户子?姓甚名谁,为人如何?”

说到这里,朱少鹤的表情显然有些凝重。

崔云昭安静坐在那,听到他这般问,倒是没有埋怨,只说:“正是,夫婿名叫霍檀,如今在吕将军麾下当差,官拜军使,颇有些名气。”

朱少鹤倒是有些意外:“竟是霍军使?”

崔云昭也很意外:“世叔竟是认识夫君不成?”

朱少鹤又捋了捋长须,表情渐渐缓和下来。

“若是他,倒也是不错的人选。”

崔云昭真是奇了。

她只知道霍檀在武将中人缘极好,将军们赏识他,长行们敬仰他,却没想到朱少鹤这样的文人墨客竟也对他赞赏有加。

许是件崔云昭面有疑惑,朱少鹤便笑道:“原我确实见过侄女婿,不过那时候他才十五六岁。”

“三年前,我同你世兄回乡祭祖,路过武平时却遭了山匪,当时武平山匪拦住了所有的要道,把过往商客和百姓全部掳掠回去,要么自己拿银子自赎自身,要么就留在山上做奴隶。”

“我同你世兄只是回乡祭祖,并未带那么多银两,当时就只能留在山上做奴隶。”

“那几日我同你世兄真是心急如焚,生怕你伯母和嫂嫂在家里担心,每错过一日,就焦急一分。”

崔云昭认真听着朱少鹤的话,眼睛越来越亮,看起来十分专注。

朱少鹤沉浸在回忆里,继续道:“一连五六日,山上都没有动静,我跟你世兄越发焦急,暗地里同其他人一起议论逃出去。”

“可那些山匪手里都有刀剑,又都是穷凶极恶的匪徒,我们同他们斗,即便人数更多也没什么胜算。”

“就在大家已经没有章法时,岐阳马步军赶去救我们了。”

崔云昭立即就明白,当时霍檀就在军中。

朱少鹤看向崔云昭:“当时率队的正是吕将军,但那日战功卓越的却是个十六岁的少年郎。”

“霍檀?”

想来也只有他。

朱少鹤淡淡笑了:“正是他。”

“你怕是没见过他上阵杀敌的样子,那一手长戟使得虎虎生风,他那年年纪不大,我听吕将军说他刚参军没多久,却是那么有勇气,一点都不害怕。”

“当时土匪们乱成一团,有一个土匪趁机劫持了个孩子,用刀逼迫士兵不要靠近,也是霍檀一骑当先,不顾危险直逼那土匪面前,一边徒手挡住对方的长刀,一边救下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