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鬓乱:惹上奸臣逃不掉(1230)+番外
她不知道行意是什么时候察觉自己的身世的,但想到她为此努力去经营灵云的生意,尽心照顾砚儿和三宝,甚至会害怕他们丢下她,她就觉得心疼不已。
柳云湘搂着女儿,说了好多话,只是行意心思敏感,知道身世后多少会与以往不同。
翌日一早,趁着天还没亮,柳云湘和严暮留下一封信便离开他们在扬州的别院。夫妻二人乘坐一辆马车,沿着官道往南行。
他们接穿着棉布的衣服,马车也是朴素的,像是寻常老百姓。
柳云湘自马车露出头来,见严暮穿着青色的长袍,头上裹着方巾,还真有几分教书先生的气质了。
“竹水县是扬州下面一偏远的县城,那位白老先生在县城里有一间书院,在他那上学的有一十五人,这其中有六人要参加半个月后的乡试,如果过了的话,明年就能参加科举了。”柳云湘道。
在牢中的时候,那老先生将他书院的情况跟他们简单说了一下。而至于他为何要让严暮代替他去当这教书先生,他一个字都不肯透露。
“我可没给人当过先生,若说教他们两招功夫,倒是可以。”严暮哼了哼道。
柳云湘笑:“镇北王太谦虚了,您练得一手好字,文章也写的精辟,怎么不能当先生了,凭您的才能,绰绰有余。”
严暮转过头:“你在讥讽本王。”
“没,不过我却觉得这白老头让你去竹水县,定然不是要你去教那些学子读书。”
“这老头另有目的,我们去了就知道了。”
竹水县顾名思义,处在一片竹海中,周围群山环绕,而山上都是竹子。一条河穿过这座小县城,严暮他们需改乘船才能到达。
绿水青竹,白雾升腾,船行于其中,仿佛在一副泼墨山水画里。
划船的船夫带着草帽,与其他船夫迎面遇上,便招呼一声,像是唱歌一般,还带着调子。
“船家,您可听说过半山书院?”
“半山书院?”船家想了想,“我们竹水县有两家书院,一家明远书院,一家慧明书院,没听说过什么半山书院。”
严暮转头看柳云湘,莫不他们二人被诓了?
“那您可认识白半山?”
“不认识。”
严暮以为这半山书院在竹水县多有名,这白半山是个多了不得的人物,只要随便一打听就能打听到,结果却是这样。
不过他都敢劫持小郡王,不至于籍籍无名吧。
在渡口下了船,再看这竹水县的景,江南水乡,青砖碧瓦,小桥流水。
严暮拉着柳云湘,看时候还早,二人去街上打听。
这县城看着不小,街道两边有很多铺面,沿街也有小摊贩叫卖,看上去还挺繁荣。二人走在其中,不觉沉迷于这种安定富足的景象。
与西州相比,这里简直就是神仙住的地方。
严暮碰到人就打听,打听了好几个,竟都没有听说过半山书院。
二人实在累了,在一处卖馄饨的棚子里坐下,要了两碗馄饨。
见旁边有人,严暮又问他们可听说过半山书院。
这些人身穿短打,一看便是做苦工的,哪知道什么书院。
严暮正觉失望,送馄饨过来的老妪咦了一声,“半山书院?我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半山书院
终于有一点消息了,柳云湘忙请老妪帮忙想想。
老妪似乎想到了什么,但不确定,于是将老伴儿叫了过来。
“徐家那老二先前读书的地方是不是叫半山书院?”
老翁一头白发,记忆力更不行,“徐家老二?”
“咱家后面那条胡同的徐家,制香的那家。”
“哦,他家。谁,谁读书了?”
“他家老二,不是在哪个书院读过书么?”
“哪个书院?”
老妪气得瞪了老翁一眼,“去煮你的馄饨吧。”
赶走了老伴儿,老妪抱歉的看向柳云湘二人,“我记得徐家老二似乎在那儿读过书,但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也说不准的。”
柳云湘忙摆手,表示劳烦她老人家了,又问道:“您帮我们指指路,我们想去徐家问问。”
“哦,那条胡同,往里最后一家就是,他家院子大,门前晾着很多香,一眼就能瞧见。”
二人吃了馄饨,又看天色不早了,便赶忙去找那徐家了。正如老妪所说,进了胡同往里走,一眼就看到了胡同尽头堆着很多晾晒香的木托,几个年轻妇人正在将晾晒好的香捆成捆。
他们走过去,问这里可是徐家。
“是徐家,您二位是?”一穿着围裙,头裹着布巾的女子问,她手法极熟练,一边捆着一边打量着他们二人。
“我们想拜见徐家主人。”柳云湘道。
女子点头,冲门里喊了一声,“二丫,快出来,有人找。”
随着这一声落,很快一个十六七岁,穿着石榴红棉裙,头上同样裹着青色布巾的姑娘跑了出来。这姑娘身形纤瘦,竟顶着一人高的木托出来了,看上去十分有力气。先将木托在墙边放好,而后才转身朝柳云湘他们看过来。
一番打量,女子露出困惑之色,“你们是?”
“哦,我们是从外地来的,因打听半山书院才打听到您家……”
柳云湘话还没说完,女子脸色大变,忙冲她嘘声。柳云湘不解,便没有再往下说。
女子先往院里瞧了一眼,而后请他们往远处走几步。柳云湘和严暮对视一眼,不解这半山书院为何不能提,但还是跟着女子往胡同外走了几步。
“在我们家不能提这些的,尤其是不能让我娘听到。”女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