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流落荒岛被美人鱼捡回家后(151)+番外

作者: 天在水 阅读记录

那段时间,大概是云溪作息最规律的日子。

偶尔有亲友来访,奶奶才会点一盏买来的红蜡烛,大家在烛光中,吃着花生,多聊一会儿。

除了买来的蜡烛、自制的松油蜡烛,家里还有一盏油灯。

油灯用的是豆油,或者动物油,庄稼人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油水,村里没通电以前,蜡烛和油灯都是稀罕物,基本舍不得点,乃至有些家庭根本没有这些东西,多数人选择天一暗,就睡觉。

小学的时候,云溪学到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两个成语故事,深有感慨。

松油蜡烛、油灯燃烧后的烟很大,且是黑烟,有点熏眼睛,有钱一点的人家,用的是蜂蜡,蜂蜡基本无烟,火焰也更亮堂。提取蜂蜡的工序比较繁琐,蜂巢中腊的产量也少,一盒蜂箱,一年到头产出的蜂蜡也许不到一斤,那时虽然家家户户都养蜂,但大部分是为了卖钱,不会为了制作蜡烛破坏蜂巢。

她上小学那会儿,国家电网的人过来架起了电线杆子,牵来了电线,从此家家户户用上了电。

村里通上了电,但偶尔还会停电。

这时候的石蜡、蜂蜡、松油蜡、油灯都不值钱了,奶奶会大方地为她点上一盏买来的红色的蜡烛,给她照明写作业。

油灯的制作最简单,只需要油和灯芯就够了。

云溪这些天熬了些猪油,加一根草绳进去,浸泡后点燃,其实就可以当成油灯使用,但那太奢侈了,猪油她是当一种食品来储存的,蛇油则是她的护肤品。

如果以后做出了锅,能更方便地熬制动物油,或许可以用油灯试试。

目前主要照明手段还是以柴火堆、火把为主,至于溶洞内,有发光的蓝菌足矣。

松油蜡烛制作也简单。

云溪用之前剥下来的衫树皮,滚成小筒状,在地上挖一个树皮筒大小的泥坑,坑底放一块平整的小石头,树筒插.进泥坑,放入一根浸泡过松油的草绳当烛芯,然后倒入松脂融化成的松油,等待凝固成型。

她不知道草绳当烛芯的效果好不好,她记得有种草叫灯芯草,可以吸附油脂,古代常用来做油灯的灯芯,河边有很多,如果草绳效果不好的话,她明天就去采一些灯芯草当灯芯。

制作的过程中,沧月乖乖陪在云溪的身边看。

云溪一边做蜡烛,一边吓唬她:“从前,我们那边有个皇帝,会把你们人鱼熬制出鱼油来,做成长明灯,听说永远不会熄灭。你怕不怕?”

说的就是《史记》中记载的秦始皇陵:“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沧月听得懵懵懂懂,咕噜了一声,说了句:“这样啊。”

云溪淡淡一笑。

她没听懂,有些词汇她根本没听过,自然猜不出是什么意思。

云溪转移了话题:“明天我们还要去丛林里,挖陷阱,捕猎,回来后,我要多制作一些方便点燃的火把,过几天我们可能需要在野外过夜。”

这句话基本都是沧月能听得懂的词汇,沧月点了点头,说了声:“好的。”

过了会儿,她反应过来云溪话语最后一句的意思,又疑惑地“咕噜”了一声。

为什么要在外面过夜呢?

云溪也听懂了她的咕噜声,解释说:“因为我想走遍整个岛屿。”

虽然可能会遇到一些大型动物,但她准备好了武器和火把,主动去了解一下它们,总比哪天它们找上门来,完全不知怎么应对要好。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她想找到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栖息地,搬出这个潮湿的溶洞。

沧月眼中倒映着跳跃的火苗,云溪看着沧月的眼睛,心中犹豫:要不要把这个想法,一并告诉她?

第62章

*

月明如水。

一人一人鱼在大石块上, 相对而坐。

火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温暖的气浪宛如无形的海浪,一波波拍打在她们身上, 夜风拂过,她们感受不到丝毫的寒意。

林间的树叶发出簌簌声,周围空气中, 满是松香的味道。

云溪熬了一晚上的松脂, 似乎每一根头发丝儿都带着松油的味道。

她犹豫了很久, 没有把搬出去的打算, 提前告诉沧月。

沧月把她视为伴侣。

云溪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告诉沧月:自己没把她看作是伴侣,而是好朋友。

从前, 云溪害怕沧月,不敢反抗沧月;如今,她也害怕沧月,害怕伤害到沧月。

她有些后悔, 不该放任自己和沧月靠太近的,之前种种行为,好像加深了沧月对她的感情。

面对感情, 她是一个很被动的人, 也很擅长逃避。

何况,这还不算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问题……

云溪一个头两个大。

之前有生存问题压着, 云溪无心思考感情问题,现在她的狩猎技巧日益精进,她抽出心思,打算认真思考一下, 却发现她和沧月的感情逐渐在加深,彼此的行为越来越亲密。

且超出了友谊的范围, 她不是第一次谈恋爱,哪里会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区别?

用人类的道德观来看,如果不能和对方以伴侣的方式在一起,就应该早点和对方说清楚,但现在谈不了道德。

都这种境地了,还谈什么道德?生存是第一要义。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可就算抛弃了自我道德约束,扪心自问,云溪还是不愿意沧月难过。

她希望这条人鱼,永远像现在这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而她,不得不离开那个溶洞,心理上也接受不了跨越物种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