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娘子家的外来客(22)

作者: 佛别 阅读记录

吓得苏筝一下捂紧了钱袋子,担心秦宛白打这点银钱的主意。

“啧啧啧……瞧把你吓得!”

“还不是因为你的眼睛闪着‘绿光’呢!”苏筝冷哼一声无情的说道。

“你若累了便去休息,一会我同你说个事。”秦宛白抿着嘴,看着苏筝疲惫的姿态瞬间没了继续说下去的欲望。

“什么事?”苏筝的眼皮合合一副精神不佳的样子。

应该是早上起来太早,又赶了一大截路让自己的体力消耗太多了,这回到家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等你休息好了再说。”

“那我去看看我阿娘。”苏筝转身回了院子往徐氏的房间走去,站在门口踌躇半天也没敲门。

自从徐氏的腿受伤后,整个人略显自卑起来,虽然做着一些轻便地活,徐氏仍然感觉自己像个废人一样。

以前没受伤的时候,还能种种田帮衬一下苏筝,现在是什么事情都要依靠苏筝,让她感到颓废。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徐氏在屋内坐直身体抹了抹眼泪,故作平静的问道:“谁啊?”

“阿娘是我!”苏筝站在门口有些疑惑。

今日的母亲和以往不一样,不仅没出来迎接自己,似乎还忘了时辰,还有着浓浓的鼻腔,仿佛哭过一般。

苏筝的疑心更大了。

“哦!来了。”徐氏将自己的坏情绪收敛好,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走了出去。

苏筝看清徐氏的状态,以及微红的眼眶心里也有了数,抿着嘴唇皱着眉头:“我们家是有人来过了吗?”

有人不过是代指她爹苏元明,她只知道徐氏不喜欢有人提起这个名字,苏筝本人也是十分讨厌她这个爹。

“没。”

“阿娘又不说实话了。”苏筝嘟着嘴不满道。

她阿娘就是这点不好,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不知会她。很多时候她都是从街坊邻居那里听来只字片语。

她也明白徐氏这么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不让她心累。

“你这孩子……”徐氏无可奈何的戳了戳苏筝的眉心。

秦宛白进屋子的时看见的就是母女两抱在一块互相安慰打气的模样,对着两人匆匆点了点头又回到小房间。

没一会又跑了出来,扭扭捏捏地开口:“屋里可有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这四个字无一不体现出这些东西的奢华,苏筝虽没碰过也知道那是读书学子用的东西,她一届女流哪有什么机会,从徐氏的怀里出来摇头道:“家里不曾有,秦姑娘可是要用?”

听苏筝这番言语,秦宛白也知道苏家是个什么情况,便不再继续多嘴,闷着脑袋进了里屋。

苏筝与徐氏对看一眼,又纷纷移开了视线,也不知道两人究竟在想什么。

苏筝撇着嘴心里做了一番挣扎后,对徐氏说道:“阿娘我先出去一下。”

徐氏还没口苏筝就已经跑的无影踪了,随机摇摇头这孩子怕是想岔了,她只是想叮嘱苏筝路上慢一点,不要风风火火的。

结果还没开口。

苏筝厚着脸皮站在村上建设的私塾前,之前买她饼的王伯就是这儿的教书先生。

在苏筝的认知里除了学堂怕是只有镇上的书屋才会有笔墨纸砚这些东西。

“筝丫头怎么上这儿来了,早上吃了你的饼可是饱饱的。”王伯不知道从那个犄角旮旯钻出来,一把年纪的他一边摸着胡须一边开玩笑。

“王伯我不是来卖饼的,你也知道我从来不来学堂卖食的。”

“这倒也是。”王伯仔细一想好像还真是如此,“那你来这是要……”

苏筝被问的红了脸,鼓起好大的勇气才小声说道:“我想找王伯借用点笔墨纸砚,给钱也行。”

“筝丫头这是会写字了?”

王伯摇晃着脑袋很是好奇。

“不是我。”苏筝撅着嘴手指不好意思的挠了挠脸。

“笔墨纸砚可不是什么俗物,需要不少的钱呐。”王伯瞥了一眼苏筝又开始的移开。

言辞里全是劝说的味道,徐氏的遭遇他也曾听闻过,担心苏筝走上她娘的老路子。

供养一个读书人可是要吃不少苦头的,若是有情有义之人那还好,若是遇上忘恩负义的人,他都不敢想象苏家的未来。

“王伯放心,我也知道笔墨纸砚很贵,也不知道这一百文钱到底能买上些什么?”

苏筝从自己怀里掏出今天卖饼赚的钱以及自己之前存的。

王伯看了一下苏筝,见她如此执着轻声叹了一口气,颇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愤愤地从她手里拿了二十文:“这二十文算你买的草纸,笔墨砚台这些就用我用过的残次品。”后半段也能看出王伯对苏筝心软了。

苏筝连连点头算是应下这份好意,在知道苏元明来家里闹过一通后,也知道家里的一些钱定是被洗劫一空了。

身上的一百文一多半还是今天卖饼赚的,补足的几十文是她自己积攒的。

一转头撞上一个人的怀里,苏筝只觉得额头有些疼痛微微抬眸有些难以相信的问道:“你怎么在这儿?”

是了,秦宛白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苏筝的后方,也不知这人听到了多少。

苏筝的脸色有差,凶巴巴地看着秦宛白,这人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的脚还处在受伤阶段,随便乱跑还想不想好了。

还没等她训斥,秦宛白就率先开口了:“我出来的时候听见大娘说你往这个方向来了,来的路上我估摸着你应该是来买书写用的东西。”

“哦!”苏筝提了提眼皮不以为然的回道。

“其实你不用特意来买的,我当时只是随口……”秦宛白紧张地掐着手指继续开口,“我也知道家里没什么多余的钱财,不要把钱花在这种东西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