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配之子拒绝走剧情(57)

作者: 雪中鸽 阅读记录

赵沐安啃着枣,看他小叔在牛车上龇牙咧嘴的自己下车。

现在可没人把他给抱下来。

“爹娘,我回屋歇着了。”

赵树青脸色都疼的发白,说一声就想往屋里走。

被赵老根给拦下了: “站住!”

这事必须给三个儿子一个交代。

赵树青被揍怕了,乖乖站住: “爹,还有什么事?没事我就去看书去了。”

他也不敢说自己去休息了,害怕他爹再给他两巴掌。

他从小到大挨打的次数很少,这次也是有点后怕。

屋子里的人都没走,就连怀孕留在家里的小王氏也过来了,听到小弟做的事脸上满是讥笑。

这就是她小姑那个出息的儿子。

“分家吧爹。”赵树海再次提起这事, “我们真是供应不起了,两个嫂子天天早起晚归的,在包子铺的住处都留给小弟了,这些年连个铜板都没见过,小弟却说下馆子就下馆子,穿的也是我们家最好的,哼。”

说到最后他都给自己说笑了。

小弟给人的不是读书人的那种朴实,而是有种没钱却装富贵人家的荒谬感。

————————

二更来了,明天见

第31章

科举文里的大嫂之子6

院子里,鸡叫声打破了沉默。

赵树青握紧了拳头,觉得心寒。

他这三位哥哥连等到他考上童生都不愿意。

那好,他就等着自己考上了,三个哥哥来巴结他,蹭他的光,到时候别怪他不讲兄弟情面。

赵树青沉默的站着,一言不发,这个时候他只要扮演一个小可怜就好。

他才十一岁就被家里的三个哥哥赶出来了。

赵老根也有些难办: “分家肯定是要分的,但现在树青才十一岁,离成家还有几年。”

赵树海有些急,要等到小弟成家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到时候整个赵家都被小弟给拖垮了,又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

赵老根看了眼老大,他抱着孙子赵沐安在喂他吃东西,看不透他心里的想法,老二和老三都是想分家的。

赵老根想了想: “既然这样,就先分家不离家,大家还住在一起,但爹先把银子分了,地那些还是公中,大家一伙吃饭,你们自己做工赚的钱可以留着,在包子铺做工的话工钱按照市价给,包子铺赚的钱一分六份,四兄弟每人一份,我跟你娘一人一份。”

赵树海心里算了算了账,这还不是小弟一人得了三份吗?

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行,分家不离家。”

先把银子拿到手才是正经事。

“老婆子去把家里的存银都拿出来。”

赵老根见三个儿子都点头也松了一口气,先把现在的事给平了再说,不然再闹下去太难看了。

赵老根不想被村里人看笑话,他这辈子就好面子。

王氏从坐下一直在捂脸哭: “我这辈子养了些什么玩意?!”

赵树海和赵树河把脸别过去,心里有怨气不是正常的吗?

毕竟他娘偏心的事全村都知道。

现在随手就给小弟二两银子,他们这辈子都没存下二两银子。

都是一个肚子生出来的,怎么能这么偏心呢。

赵老根见王氏不动,催促道: “哭什么哭,还不够丢人的,快去拿钱。”

王氏抹了一把脸站起来: “哼,一群没眼见的东西,等小四考上了,看你怎么办?”

说罢就往屋子里去,去拿钱去了。

至于拿多少就看她有没有私心了。

但不用想私心肯定是有的,只要不太过分,赵树海他们也不会过分纠缠,现在是先把钱能拿到一点是一点,不然都打水漂了。

分家这事还要闹,赵沐安觉得这次不是终止。

毕竟男主现在才十一岁,要是真分开了,到时候村里传出不好的流言,赵老根是第一个不愿意的,所以他听到分家不离家,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赵沐安乖乖坐在他爹怀里吃果果,他现在要打起精神来。

要知道他爹可是长子,这赵老根肯定要跟着他们家,但王氏要跟过来,赵沐安想想都觉得头疼,这简直是分过来一个偏心眼,那他们家的东西不还是要被男主给分走。

赵老根见王氏把装钱的罐子拿了过来。

他起身接过,把里面的东西都倒了出来,有银子有房契地契。

银子看样子有一百两,毕竟这些年地理收成不错,还有个包子铺当进项。

赵老根先把银子当众点了点: “一共一百零三两银子,老大分五十两,毕竟以后我跟你娘要跟着老大一家过的,你们剩下的三兄弟一人十七两银子,剩余的二两银子给老四,他还没成家,当初给你们娶媳妇花的就不止二两银子,所以老大五十两,老二十七两,老三十七两,老四十九两。”

赵老根把银子分成一大三小四堆,这次连王氏都没怨言。

她倒是想为小儿子争取,但她养老肯定是要选老大家的,除非她小儿子能够出息了,真的考上了秀才。

“你们有异议吗?”

赵树河和赵树海对视了一眼,又同情的看了眼赵树江,大哥是最惨的,虽然钱多,但以后幺蛾子也不少,而且他本来就是老大,钱分的多点也正常。

于是赵树河和赵树海都道: “没有异议。”

赵老根又看赵树江: “老大你呢?你是老大,以后我跟你娘是要跟着你住的。”

赵老根叹了口气。

赵沐安看着他爷爷,又看了眼他爹。

他爹也没办法,孝道压着呢,只能道: “没有异议。”

“这田有四十亩,老大二十亩,你们两家一人五亩地,我跟你娘算一份也分五亩,剩下的五亩是老四的,都是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