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甩了权臣后,前夫全家火葬场(179)
宋夫人神色焦急:“我陪你去。”国公爷再疼女儿,也没有女儿前脚回娘家他后脚就回来的道理,只能说是来教训人的:“走,上次的事你爹发了多大的火气!不长记性!”
“我真没有!”她最近什么也没有做,也做了一些?可那些事父亲根本不会知道。
……
安国公看到夫人跟着女儿一块进来,还一副‘别怕,娘在’的神色,就有些头疼。
可这一点他也有错,明知道夫人是个护孩子的,他年轻时因为公务繁忙,还是不管不问的将孩子交给夫人照顾。
在夫人眼里孩子是没有错处的,犯错的都是别人,养的这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不懂事。
哎,说这些有什么用,一把年纪了,好在,有一个勉强还过的去吧,虽然是个女儿,但总还能体谅家里的难处。
“女儿见过爹爹。”宋初语想着最近的事,的确没有让父亲暴跳如雷的地方。因为大哥的婚事?倒是有可能。
“起来吧。”
“谢爹爹。”
宋夫人不满意:“她还怀着身子,不能久站,让她坐。”
安国公无奈:“我找初语有正事谈,你去忙吧。”
“我也没事,坐一会。”
安国公管不了夫人也不管了,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宋初礼那个样子,也不让打一下,慈母多败儿,算了,算了,说好不想了,徒惹闲气:“最近民盐的事情,听说了吧?”
宋初语蹙眉,从天德八年起,食盐价格一路攀升,从五十文涨到一百文,最高时达到八百铜钱的高价,这件事并不是一过性的,持续五年之久,而且一年比一年价格离谱,相当于大夏国一半人家吃不起盐,平民因此患病,苛捐杂税应运而丛生,从一粒盐,几乎撬动整个大夏的根基。
对此她不是没有预见,外海之中,她也发现了几个盐岛,现在上京城盐价还能维持在一百文左右,与这几个盐岛息息相关。
但这不是关键,盐价在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盐价的高低涨落与沿海城市的食盐储备量没有任何关系,关键的是从沿海运往内陆诸郡的成本,一趟下来,本来十文钱的东西涨到百文是稀松平常,就是她用官府的文书来运都要到这个价格才有利润,更何况官府和其它商家。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甚至不用谁暗地操控什么,盐价隔一段时间,就会这样成为大问题。
去年因为灾民得以寒冬时归乡,让这件事爆发晚了几个月,现在各地盐价最高控制在一百五十文,远不到上辈子翻一倍的地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听说了。”她也在找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
宋夫人闻言,悄悄退了出去,到外面守着。
安国公叹口气:“前几天,太后将我和清远叫过去了,说的就是这件事。”
宋初语闻言猛然抬头看向父亲,又收回目光,不算意外,清远解决过上京城灾民的问题,太后病急乱投医不是没有可能!
可,清远上辈子执掌南地,多沿海城市,盐价相对平稳,但也只是相对,远离沿海的城市,盐价也一直波动不断,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众多盐商中,前期因为竞争激烈,利润不高,有的甚至赔本经营,但只要这个环境一被打破,涨价是必然趋势。
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将价格压在一个不至于死太多人的价位。毕竟就是国库贴,也贴不起如此庞大的年复一年的营运成本。可鼓励私盐的下场,一样万劫不复:“太后太为难爹爹和清远了。”现在已经是最稳的局面,只要不超三百文,就不至于有大乱,而这个价位,她应该有能力再维持五年。
第174章 解决之道
安国公疑惑的看着初语:“清远没有跟你提这件事?”怎么她像没压力的样子?
“提了。”还借用了外海航线,但不是她泼冷水,其他事情或许有用,外海对盐运的作用几乎没有。
“那他想怎么解决,也好让我心里有个数。”
“解决?!”宋初语看向父亲,像看个老了老了学会无理取闹的孩子!谁能解决,大夏建国百年!史书上明晃晃的写着,这个波动是必然的,他们只能等着盐价到了最高点后破碎重组,保下一个十年平稳,现在盐价远不到峰值,只是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说,未来十年都是盐价不平稳的动荡期!还解决!五百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找谁解决!
安国公理所当然:“他不是说应该能解决?你不知道?”
宋初语更惊讶了:“他说的!”
“对!从宫里出来的时候亲口说的,我问他可有办法,他说看看,应该能解决?”
宋初语比父亲还惊讶:“他说的是应该能解决?”在别人眼里或许觉得清远会说大话,但宋初语知道他不说,他说应该能解决,应该说的就是最保守估计,但这种事能怎么解决。
安国公肯定,否则他为什么要问,他难道不知道盐价又到了一个问题期:“是不是不能?”
宋初语冷静下来:“他……如果说了应该能,就能。”
“那是能不能?”
“能!”
还真能,两人一起抽风:“那能到什么地步?”
“如果他用的是‘应该’的话,现在这个价格再降一半没有问题。”但宋初语觉得清远想说的是能彻底解决这件困扰了大夏百年的问题,可怎么解决?
宋初语在脑海里想了无数种可能,都觉得这是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的问题,不是以人力可以撼动的,更不是发现几个盐场可以解决的。
安国公惊讶的看着女儿:“一半!?”是不是承诺的有些过了,这话他都不好跟太后面前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