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甩了权臣后,前夫全家火葬场(384)
……
前线很快传来战事失利的消息。
江尚书罗列了户部、国库空虚的大量事实,前线战线又再次被推后一个城池。
太后震怒,可国库无银,兵力不足,齐王一路势如破竹。
太后想到了安国公,可他手里一共才多少兵马!太后第一次觉得当初削安国公的兵削的太狠了些。
镇国公镇守北境,现在往西调,行军消耗就是庞大的数字,现在朝中缺的就是银子,还要防范元疆趁机作乱。
皇上夏轩也慌了,齐王再翻过一座山就能北上,安国公府的兵马已经从东开始行军,可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东部军队调过来,齐王就能围京了!
最令朝臣气愤的是,为什么渡江镇守使会临阵倒戈!
随着前线战事不断吃紧,高呼太后还政的声浪越来越大。
严不渭上朝不参与这些,他只是站在那里占个位置,往往一次朝会下来,他都快睡着了,那里的人还没有争论结束。就是打个仗而已,卖命干就完了,吵什么!等他们吵完,他们都被齐王一锅端了!
裴五娘让他闭嘴,不懂却敢张嘴,是战衣不要银子还是弓弩不要银子?是人可以不吃还是马可以不吃?一心蛮干,不懂还话多:“齐王那边是谁在领军?”
“你问哪一路?西路是宋石的人,中路攻南地的是林大人的人,北路是咱家的人。”
“就没有齐王的人?”
“有,明面上的将领都是齐王的人,他的好大儿齐大傻,三儿子齐不冤,不是都在三军中,怎么能说没有他们的人?至于他自己的守城军,哈哈五儿子都快被他们自己的将领坑死了,估计谁现在打齐王的大本营,守城将军都要开大门欢迎,还建什么功立什么业。”
裴五娘叹口气,她以为齐王造反,郡主和林大人会站出来抗击齐王势力,然后将他们的势力表面化。结果却是林大人和郡主去帮齐王打仗了,而且林大人和郡主都不在京中,两人应该各自在前线督战。
现在来看,郡主和林大人会利用齐王的势力大开大合一次,然后再反过来站在皇上的立场大开大合一次,彻底清除各地盘根在夏朝的所有势力,完全规整夏朝。
大雪覆盖了元疆大部分疆土,夏朝的春节过的压抑、快速。
第二年春,太后迫于压力,还政于皇上。
次月,齐王大军围困上京城,皇上带领百官、豪绅仓皇而逃。
元疆大军与镇国公一系固守边境的将士倾巢南下,全歼齐王十万精锐,举国哗然!国不可一日无君,上京城暂时组成十三人内阁,统领大夏事务。
齐王大为震惊!为什么元军会参与进来!固守北境的将士为什么无诏自动!可齐王经过这一败后,仿佛打开了地狱之门,各地郡守势力纷纷开始反攻,让他想停下来重整势力都难以做到。
内阁反攻的声浪势如破竹,一路挺进齐王大本营!
廖谋士伙同齐王的大将,打开城门,恭迎林大人入城。
这场耗时一年的内乱,以十三内阁上台后力挽狂澜,宣告结束,同时镇北军取消,全面施行和元疆互通有无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在反攻前就已经开始实施,如今两地早已密不可分。
皇上、太后回京十分顺利,只是朝臣默契的将两人迁入皇家北苑居住,两人依旧享受皇上、太后的称谓,过着以前的日子,只是不再过问朝事。
大小朝事会在内阁过一遍,然后移交到林清远和宋初语这里审批。
十三内阁,也分四部分势力,龚西成、宋意、裴五娘、宋石。
其中宋意交出手里的财权给裴五娘,主监察内阁。
同时,元疆和夏朝的政坛开始融合。
……
夜色,如同一幅精心织就的画卷,慢慢展开。
寒风在走廊中游荡,吹过已经结冻的土地,带走了最后一点秋天的气息。寒风中,廊下的烛灯发出暖黄的光,一切静的出奇。
宋初语今晚没什么睡意,她披了一件外袍起身,没有吵醒清远。
如意拿着薄氅远远跟着。
宋初语从房间出来,走过幽静的长廊,寒风无力的吹过光秃秃的枝干,却已经不是去年的初冬。
烛光照在水面上,布满碎冰的水面在月色下苍白如玉,宋初语走过去靠在凉亭的柱子上,抬头看天上的残月,真安静啊,辽辽国土,就是这种感觉吗?
如意垂着头,静静地看着水里的月亮,郡主又想飞的多高?
一条鲤鱼跃出水面又快速钻入水底,打碎了水里的月色又快速被水拼起,夜似乎更静了。
轻微的脚步声从后面传来。
如意后退,余光看到林大人的衣摆,静静的退了出去。
林清远将大氅披在郡主身上,露出里面的酒壶酒杯,无声的给郡主倒了一杯:敬今晚的月色。
宋初语接过来,莹白的手指在碧绿的瓷杯上,犹如开出的粉色荷花。
_
又进一步,求发电
第364章 月色普照
宋初语一饮而尽。
林清远也给自己斟了一杯,一口饮下,与她一起看今晚的残月,又是一年冬……
宋初语见他穿的单薄,将披风解下来,给他披上,自己靠进他怀里。
林清远环住她。
夜安静的在两人间流淌,月光洒在每个人身上,就连微微摇曳的酒水也有月色的青睐。
“郡主……”
“嗯……”
“没什么……”就是想叫一叫她……
……
战火蔓延过的大夏朝正在逐步恢复元气。在百姓心中,心有余悸的齐王造反已经落下帷幕,只是说起来还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