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军嫂种田忙(326)
若是谁都有能耐开得了厂子,那么南水村先前也不至于成为周边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红酒厂的建立、生产线和设备、先进的技术、专业的技术员以及前期的资金投入等等。
只靠南水村那帮愚昧无知的人,哪一样都不是他们能提供的了的,他们唯一的优点可能也就是团结这一项了。
就连一辈子种田的种植户们都懂得的问题,偏偏南水村的村民以及村干部们看不懂。
看到他们引以为豪的支书胡应山也无计可施,村民们一下子吵翻了天。
在利益面前,亲情和友情瞬间被抛之脑后,他们纷纷吵着要厂里退还当初垫付的钱。
去年下半年,红酒厂的效益虽比不了今年上半年,但是年底每家每户都分了好几百块钱。
而且平日里上班,每个月还有几十块的工资拿,众人全部忍不住后悔起来。
让他们后悔的不是自己跟着村支书的所作所为,而是后悔把林厂长这棵摇钱树得罪了,以后就没钱拿了。
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啊,尝过了顿顿吃饱饭的日子,再也过不了以前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了。
村民们越吵越凶,开始互相狗咬狗,一味地指责胡应山不应该把制药厂的人赶走,害得他们到手的钞票飞远了。
他们说着就要结伴往厂里现如今的管理层的家里去,钱要不来,能拿回一点是一点。
看着暴怒的村民们,胡应山和一众管理层只能好言相劝,让大家给他们一点时间。
制药厂那边他们是不敢过去了,几人随即来到了县政府,想要央求领导们帮着给林厂长说说情。
但是胡应山等人坐在大厅里等了好久,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们。
红酒厂落地的项目,是他们县里走了狗屎运。
那段时间县长去上面开会,连着被其他县的同志们羡慕了好几个月。
以至于回回开会,县长都在强调一定要配合林厂长的工作。
胡应山嘴里是满口答应,可实际上呢,阳奉阴违,带领村民们聚众闹事夺权,简直是无法无天。
自从红酒场出事之后,县长急得满口长疮,甚至亲自到去求了林厂长。
这才让人家答应将新厂继续设在他们县里,这段时间更是在忙新厂筹办的事情。
根本没有时间来处理南水村的事情,没想到这些人竟自己找上门来了。
看着几人一副等不到县长就不走的架势,以前收过胡应山好处的县长秘书倒是好心地提醒了几句。
大概意思是新的红酒厂已经开起来了,胡应山一行人所求之事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并委婉地提醒关于南水村村干部们的处理结果马上就要下来了,希望他们不要在雷区蹦跶。
事关县上重要发展的事情,处理结果可不是不痛不痒,而是对全员进行撤职和通报批评。
至此,胡应山心中那仅存的一点希望就此破灭,他们的所作所为同样也浇灭了南水村之后的发展。
新上任的红酒厂厂长是个狠角色,其盖了公章的招聘公告中明确加了一项条件:不招南水村的人。
这可不是地域歧视,有南水村的村民们来闹,人家就一句话。
“新酒厂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建成了,我们不仅要对总公司负责,还要对酒厂的上千名员工们负责。”
“它实在承受不住南水村的再一次摧残,新酒厂若是再出问题,你们让厂里的员工们怎么活?”
就这一句话,新酒厂的员工们一人一口唾沫就能将南水村的人淹死。
第361章 卖爆了
他们求都求不来的机遇和工作,南水村的人却毫不珍惜,现在还要来祸害他们新厂。
这些员工们都是附近村里的村民,比起以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埋头苦干还吃不饱饭的日子。
他们现在一个月有二三十块钱的工资,平均每家每户至少有两个人在酒厂工作。
一个月总收入至少六十块钱,一年就是七百多块钱,这样的好日子他们不允许有人破坏。
自此之后,只要有南水村的人前来闹事,还没走到酒厂门口,就会被厂里的员工们连骂带踢赶走了。
因为前红酒厂的事情影响巨大,所以后续不管是有什么大大小小的项目,都会自动避开南水村。
自此,其他村子都在蓬勃发展的时候,南水村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大姑娘和小伙子都不敢嫁娶南水村的人。
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出去寻找工作机会,在填写户籍地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填写除南水村以外的地方。
胡应山和一众村干部们就成了村子里的千古罪人,可这些村民们忘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
至于前酒厂的负责人,林云溪和厂里的领导一致决定给予开除和永不录用的严肃处理。
尽管他说自己是经过层层选拔选出来的,不想被人看扁,也不想拿着这些小事儿打扰林厂长。
所以这才一步一步妥协,等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他更加不敢上报厂里。
这才林云溪看来全是推脱之词,管理系统早已将事情的始末全部调查清楚了。
人一旦有了权利难免会飘,这位前负责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被任命为红酒厂的厂长之后,他刚开始确实是满腔抱负,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出来。
但在手底下员工以及南水村村干部们的一番吹捧之下,他开始慢慢迷失自我,甚至接受了胡应山送来的“礼物”。
一名刚年满十八岁的少女,少女的纯洁无瑕和无限活力深深吸引着他,家里糟糠妻根本不能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