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失败暴君还宠我(穿书)(84)+番外
幸而,廉鉴有三寸不烂之舌,以出兵西南镇压暴民为诱饵,让骠骑大将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半月之后,朝会上,汐音仍旧坐于珠帘之后,由赵丰宣布平阳王突发恶疾,留于宫中养病,监国之责,暂由汐音代替。
百官哗然,质疑秦阳染病真假。
廉鉴出面作证,才压下众人怀疑。
众人又论汐音能否监国。赵丰摆出假圣旨,称是东南快马加鞭送来的。
秦鄞属意皇后监国,暂替平阳王之职。
不明就里的官员,暗骂皇帝糊涂,不用禹王,偏信个女人。即便汐音再厉害,也是牝鸡司晨,天理不容。反对之声从朝廷延伸而出,在众臣府宅中,愈演愈烈。
玄影卫出动,游走于京城各处,收集罪状,向群臣证明:玄影卫还没有死!
水至清则无鱼。
汐音无意追根究底,只拿个罪状最多的,当朝处置,杀鸡儆猴,此后,不论朝堂还是私下,无人再敢发牢骚。
廉鉴提及黄河筑堤之事。汐音毫不犹豫,调拨国银,命工部不遗余力,一定在雨季来临前,筑牢沿河堤坝,挖出分水沟渠,保河岸百万百姓平安。
工期紧张,人力不足。
汐音调拨两万京军前往黄河流域,并征力夫数万,紧急赶工,修筑远超工部所期高度的堤坝和宽度的分水渠。
劳民伤财之重,让廉鉴都觉过分。
“防治黄河泛滥确为要事,但据数十年来记载,从未有过高出河堤半丈的情况,何须将河堤加至一丈之高?东南战事吃紧,国库不可无银,请皇后三思!”
“请皇后三思!!!”
群臣跪叩高呼,阻止汐音一意孤行。
汐音不听劝,仍旧下令,从各地驻军中派兵前往黄河流域支援,防止水灾之后,贼人作乱。
群臣焦灼不已,相互挤眉弄眼,心里不平又不敢表露。
骠骑大将军武将性急,怒骂汐音妇人短见,只顾防洪,不顾全局,不堪监国之职,扬言要传信东南,请秦鄞回来主持大局。
汐音冷声道:“东南战事吃紧,谁若敢给皇上添忧,本宫送他全家去东南!”
骠骑大将军气得一脸猪肝色,拳头捏得邦邦紧,朝中上下除了廉鉴,谁都不是孤家寡人,没有不怕的。
朝会不欢而散。群臣密谋着,该如何将汐音搞下台,又不得罪被美色所迷,不分忠奸的皇帝。就连黄河流域被征去修筑堤坝的百姓也是怨声载道,逃跑罢工者不计其数。
又有消息传来,祁王镇压西南暴民,持续扩大势力。京中一时人心惶惶。骠骑大将军找去丞相府,将廉鉴痛骂一顿。当初,他听信廉鉴之言,助皇后夺权。
谁料,皇后掌权之后却置西南于不顾,一心扑在黄河筑堤之事上,仿若魔怔了,成日追催着工部做事。
看吧!一切如他所言。
京军半数在外,祁王势力壮大,若有心要反,简直易如反掌。
难道这便是皇后的目的?
皇后曾在静心庵中为尼,而祁王生母为庵中师太,她二人怕是早已暗通款曲!
骠骑大将军一巴掌拍在案上,觉得自己发现个惊天大秘密,当即便书信一封,命亲卫扮作乞儿,秘密送往东南。
--------------------
第105章 第 105 章
===========================
扮作弃儿的亲卫还未出城, 便被玄影卫抓住。汐音没有问责骠骑大将军,一是因诏书之事,她有几分愧疚;二是想让骠骑大将军以为, 自己已将书信成功送出京城,不再另寻他法与秦鄞联络。
以防万一, 汐音以筹募善款为由, 于宫中设宴, 邀请各家诰命夫人参加。骠骑将军的夫人李氏便是其中之一。宫宴之后,汐音留李氏于宫中作伴, 不容拒绝。
铁汉柔情,骠骑大将军实乃痴情种, 数十年对李氏一心一意。若是落入汐音手中的是他的儿女, 即便他也会心痛却不愿背弃忠良,可这一回涉及李氏的安危, 他不敢冒一丁点险。
汐音允许他们夫妻二人书信往来,让骠骑大将军知晓, 夫人李氏在宫中一切安好,也请廉鉴好言相劝,终于让骠骑大将军服软。
或许, 他还想着送去东南的那封信呢,却不知其早已被汐音截获。
摆平一个骠骑大将军还不够, 竟有人宣称染病,告假在家,不再上朝。接二连三有人效仿,掀起一股罢工潮。朝会上七零八落站着几个人, 凄凄凉凉, 不成样子。
大臣们本想给汐音一个下马威, 不料汐音并不在意,例行朝会,每回都让赵丰记录,谁没参加。
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大臣们心惊胆战,装病也不舒服,就怕汐音向秦鄞告状。不过他们一群人犯事,倒也胆子大,硬是挨了一个月,期间并不太平,他们都还派人四处打听,以防旁人去上朝,自己不去,平白无故被孤立。
“遭罪!这般下去,人得疯了。”某大臣在家中快憋出病来。也难怪他这样,这日日担惊受怕,防贼似的,谁能讨着好?
现在他是骑虎难下,去上朝虽能安心,却要得罪一大批人,不去又怕秦鄞回来秋后算账。
恍恍惚一月过去,暴雨来袭,京城下了三天三夜,黄河流域更甚。
河水暴涨将近一丈,若非汐音执意筑高堤岸,扩宽分水渠,不知将有多少人惨遭洪水冲毁家园,被迫流离失所。十天之后,终于雨过天晴,河水渐渐下降,不再凶险。
百姓这才后知后觉汐音所为,并非荒唐之举,皆叹:皇后高瞻远瞩,福泽苍生,真乃天降神女!
一众朝臣也都无话可说,乖乖重回朝堂,只是对上汐音时,眼神闪躲,难掩尴尬。防洪得力之后,汐音便撤去珠帘,堂堂正正面对百官,毫不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