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胜男和弋戈是天生合得来,这几年,弋戈没拿她当蒋寒衣的妈妈,蒋胜男也从没觉得这是那个甩了我儿子的小姑娘。一顿饭,两个人从弋戈那几支绿得发慌的基金聊到蒋胜男年轻时听过伍佰的演唱会,轻松又融洽。
除了弋戈的手机每半分钟就“叮”一次,蒋胜男看着既钦佩又心疼。
这个小姑娘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五六,成长得太好了,好到她的父母应该要骄傲到做梦都会笑醒,谁看了都要羡慕。
可蒋胜男却恰巧知道,她那对父母恐怕不会真正为她骄傲,她也从没有得到过足够的欣羡与赞扬。
算来算去,居然只有她这个非亲非故还动机不纯的“蒋阿姨”真心实意地在心里喟叹——
多好的女孩子。
可就连她的后面背后也要加上私心用甚的一句,蒋寒衣真是个不分轻重不知好歹的小混蛋。
那顿饭到最后,蒋胜男还是强行把那筐土鸡蛋塞给弋戈,也还是忍不住数落她越长大越挑食,怎么瘦成这个样子。
弋戈甩锅给杭州,说这里的东西不好吃,满足不了她的江城胃。
蒋胜男差点就要说自己儿子现在厨艺很好,做江城菜更是一绝了,可还是话到嘴边又烟回来。
两个小孩都没有开过这个口,甚至在她面前连对方的名字提都不提,她也不想“不请自来”地插手年轻人的生活。
蒋胜男对自己的退休生活是有很高要求的,尽量跟上时代、不做“婆婆妈妈”,是其中首要一条。
不过现在看着屏幕里依偎的年轻人,她到底还是产生了一点俗气的欣慰,想着自己终于人生圆满。
蒋寒衣实在看不下去去自己亲妈盯着自己女朋友那个略显“贪婪”的眼神,咳了一声,闭目养神的弋戈才睁开眼,发现他接着视频通话,而蒋胜男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
两人很快聊起来,甚至没有蒋寒衣说话的份。
也就在最后,弋戈提了一嘴“蒋寒衣做饭好好吃哦”,蒋胜男勉为其难地表示认同,说了句:“不然他怎么讨媳妇,我都发愁。”
蒋寒衣:“……”
蒋胜男带着星星在海南度假,酒店的烟花秀马上开场,她便先挂了电话。
电话挂断,蒋寒衣问她要不要吃元宵。
除夕吃元宵是桃舟那边的旧俗,元宵必须得是自己拿芝麻芯滚出来的,不能是包出来的那种小汤圆。
弋戈小时候在桃舟每年都会吃,去了江城之后,就再没吃过了。
她惊喜地扬起眉:“你会做?!”
“嗯,我爷爷寄的芝麻芯。”蒋寒衣顿了一下,故意说,“收这个快递确实出卖了一点色相。”
弋戈沉吟:“如果是为了元宵的话,嗯……可以接受。”
“……”蒋寒衣不说话。
好的,明白了,我还不如个元宵。
蒋寒衣站在餐桌边,端着个大盆,把他的情敌芝麻芯放在面粉里,念念有词地滚了一圈又一圈。
弋戈盘腿坐在沙发上,添油加醋地说:“好好滚哦,不要糟蹋我的宝贝元宵哦。”
蒋寒衣怨念地瞪她一眼,手上动作没停,颠了一会儿又不甘不愿地征求意见:“…你要吃厚一点的还是薄一点的。”
弋戈纠结,厚的薄的都挺好吃,于是把选择权交给中秋,摸摸狗头说:“厚的还是薄的?叫一声吃厚的,叫两声吃薄的。”
中秋也不知是不是被年味感染,太兴奋,汪汪汪汪汪叫了好几声,弋戈都没数清,最后还是撂了一句——
“随便!”
蒋寒衣满脸黑线地走进厨房去了。
弋戈开怀大笑起来,瞥见茶几上那副字,是她下午打算写的,可没写完就被蒋寒衣做饭的香味吸引了。
“年年有余”,第二个年字只写到第一笔。
厨房里“嗒”的一声,蒋寒衣拧开了灶台的火。
明明只有两人一狗,明明被困在家里隔离哪也去不了,弋戈却觉得这个年过得热闹极了,比她童年时在桃舟度过的那些年还要热闹。
她忽然想到高三的那个除夕,弋维山和王鹤玲头次一起下厨。当时她的惊喜感和幸福感,大概勉强可以比得上今天。
弋戈提起毛笔,蘸了点墨,将“年年有余”四个字补完。
年年有余,周周复始,那年除夕她感受到的温暖最终是一场叫她撕心裂肺的错觉,可八年之后,上天还是把那些温暖还给了她。
*
弋戈吃了整整三个大元宵,撑得走不动道,瘫在沙发上摸自己圆滚滚的肚皮。
夜里降温,有点冷,弋戈忽的想起什么,喊蒋寒衣帮她拿柜子里那件黄色的羽绒服,套上后,拿出手机给王鹤玲打电话。
她亲妈品味太好,当年给她挑的这件羽绒服既暖和又好看,质量还特别好,这么多年也不显旧。亮丽温暖的黄色尤其适合年节,所以她每年过年都穿。
视频拨通,弋戈喜气洋洋的一句“新年快乐”还没说出去,王鹤玲先扯出个疲惫的笑, “刚要给你打电话。”
“…怎么了?”弋戈敏锐地发觉气氛不对,紧张起来。
视频那头王鹤玲似乎一个人坐在阳台上,背景是幽暗的远山。
“没什么,就是有些事情跟你交代。”王鹤玲揉了揉眼角,像在梳理思绪,“离婚的案子在推进了,那些铺子都是我的名字,三家公司也都在我名下,都会判给咱们。但主要的员工都是和你爸名下那家公司签的合同,机器和专利也都登记下你爸那里。”
这话弋戈听明白了,意思就是——王鹤玲能拿到的钱不少,但能继续生钱的人才、资本、技术,都在弋维山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