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首辅的夸夸小夫郎(65)

作者: 不喜秋风 阅读记录

俞安用力地点头,听话地跑去里屋拿钱。

等俞安将两个装钱的小木匣子抬出来,沉甸甸的木匣子放在桌上发出“咚”的一声。

应有初打开木匣展示着里面的银钱道:“爹,俞安靠着织布这半年来挣了近百两银子,上次太守大人赏赐了两百两银子,加上原来的积蓄,昨天我和安安数了数,这里一共有三百二十六两银子。”

应财听到这庞大的数额,呼吸都滞了一瞬,感叹道:“竟有这么多了?!”

应有初认真地点了点头,“是的,现在我考上秀才想让全家一起搬到府县去,毕竟我去上官学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上完的,这是一个持久的事情。”

应财在农村干了大半辈子,乍一听到要搬家下意识的想拒绝,“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府县就行,我在村里还能种种地,编编竹篾,到了府县什么也干不了,太难受了,我就在村里给你们挣点钱,等你们过年了,或者官学放假了再回来看看我就成。”

他摇头想也没想的拒绝着应有初的提议。

“爹,在村里能挣几个钱,而且,我去上官学不能随便回家,留俞安一个人在府县,您能放心得下吗?他一个哥儿,手无缚鸡之力,遇到点事情可怎么办?”应有初打着感情牌。

“我知道爹您放心不下家里的田地,我们可以让何婶来照看,她家正好没地,每年收一些地里的粮食作为租金,这样一来,我们到了府县也不用买米了,这样多好。”

“而且,我是廪生,官府每月月初都会发二两银子和粮食作为补贴,吃的方面,爹您完全不用担心。”

“这……我也…”应财哑口无言。

应有初见有效果就继续说:“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的,怎么分开呢?我们都很需要您。”

第36章

应财架不住两夫夫的轮流劝说,败下阵来摆着手说再考虑考虑。

应有初适时的止了话头,他看得出应财已经动摇了个七七八八的。

晚上,两人相拥在床上规划着未来的蓝图。

“等搬到了府县,我们就租一个带院子的房子,这样爹平时没事就做些木工打发时间,房子最好离书院近些,方便我上学,我也能多睡会儿懒觉。”应有初垂眸又问,“安安,你对房子有什么别的要求吗?”

“离红珠家近些。”俞安抬头一双小鹿般的眼睛扑闪扑闪的看着应有初答道。

应有初暗自叹气,他就不该问,就知道俞安和周红珠好得都快穿一条裤子了,奈何他又实在不忍心拒绝俞安的要求。

“那我们先去看看他家附近有没有院子出租,没有再找别的。”

俞安甜甜的道了一声“好”。

应有初抚着俞安的背脊有一搭没一搭的轻拍着,“我们搬家的日程得抓紧些了,去官学报道是有期限的。”

“那我们明天就动身收拾吧,争取后天出发?”俞安问。

应有初颔首同意,“明日还有得忙,早些睡吧,安安你若睡不着,我可以帮你。”

俞安一惊,拿开应有初抚上他腰间的手,伸手拉紧被子,紧闭双眼,“睡得着,睡得着,相公夜安。”

应有初被他如此行云流水的动作惹笑,抱着软香的美人闭上眼睛,轻柔道:“夜安,宝宝。”

不知道是得知自己考上廪生太过兴奋的原因还是别的,应有初闭上眼睛良久都毫无睡意,这会儿他的脑子就会不受控制地回想起一些不起眼的往事。

应有初猛然睁眼,悄声道:“安安,我去府县考试那会儿带了六罐橄榄膏,只用了三盒,还有三盒哪儿去了,你知道吗?”

他想起来考完试出来那天晚上他还找过,后来没找到才作罢的,现在突然忆起。

俞安不知道相公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来,他也跟着回想了一遍,“不知道,我记得我好像收起来了,具体放在哪儿我忘了,明天找找?”

“现在找?”应有初撑起身子,完全不困的说。

俞安沉默的看了一会儿应有初,见他一脸兴奋,神色复杂的说道:“相公,你是不是想要了?”

应有初挠头一笑,“哎呀,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很明显好吗?俞安心中暗道。

然后俞安张出双手,衣袖松垮垮的滑到上臂,粉白的胳膊对着应有初招了招手,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应有初“嗷”的一下扑上去。

夜深人静,红烛摇曳,烛泪缓缓地流淌在桌面上,形成一小摊莹润的烛油。

翌日,应有初和应财在堂屋商量着土地的事。

“爹,廪生可以免除二十亩的田税,去除我们自家的田地还剩一些,我想让您做决定,您想把这剩下的免税名额给谁?”应有初说着。

在这个架空的时代里,一般的秀才并不能免田税,只有廪生才有二十亩左右的免税名额,但若是中举了,那就不一样了,光是免田税都是几百亩起的。

不过只要是考上秀才都能免除劳役,和见了县令不跪的特权外,还可以当私塾老师,考上秀才相当于拿到了现代的教师资格证。

“这么好,那我可得好好想想。”应财思索着,他和村长家的关系要好些,但朱秀红家近来也帮过他家不少忙,他就在这两家抉择不下的时候,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

应有初前去开门,见来人是一位妇人,颧骨高凸,怀里还抱着一个一岁大点的小孩子。

他觉着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是谁,就礼貌的问道:“请问您是?”

李梅刚拧起眉头,又想到今日来的目的,咧开薄唇笑着说:“应相公还真是贵人多忘事,去年你还来过我家回门的,今日怎的就忘了我这等穷亲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