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公主的觉醒(94)
--------------------
帝后的故事,后面还会补一补的。
第58章 第五十八章
===========================
叶婉搬离了冷宫, 重新回到了凤鸾殿,一别经年,宫里的陈设却和从前一样, 上上下下,一尘不染。
可见萧焕是用了心的, 即使她不再, 他也把凤鸾殿照顾得很好。
按照叶婉的要求, 她回宫的事情没有大肆宣扬,就像寻常夫妻那样, 她不过是出了趟“远门”而已,因为彼此记挂, 那些虚礼就不再重要了。
她回宫后, 萧焕日夜陪着她,彻底不问政事。
他想把这些年错过的时间都补上。
叶婉是个爱走动的, 萧焕就跟在她身旁寸步不离,宫中各处, 都能看到他们说说笑笑的身影,他们就像是一对刚刚坠入爱河的小情侣。
可把萧嫱给羡慕坏了,她和叶青自回京后各忙各的, 除了上朝的时候能多看几眼,哪里能腾出时间闲聊散步呢?
她前些日子刚审核通过了科举会试的考题, 马上会试就要结束了,入选的举人们将陆续来到京城,参加廷试。
这是新科举法推行以来的第一次科举,意义重大, 萧嫱为筹备廷试花了很多心思。
在不语道士的建议下, 萧嫱成立了学政部, 总揽大齐上下所有的学堂事务,内部又划分为旧学部和新学部,旧学部由周彦担任部长,新学部则由王景琛担任部长,陈莹莹担任副部长。
各州县依据新政令,纷纷推出了新式学堂,统一命名为萧家书院。
陈莹莹主动请缨,去各州县巡察新学堂的办学情况,萧嫱同意了,命曹参军率五百御林军一同前往,保护她的安全。
事情一件接一件的来,刚分派完学堂的任务,南城赈灾小分队就上了折子,申请国库开仓拨粮,并上书阐明筹建蓄水工程的必要性。
谢汝峰的父亲乃是工部尚书,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水利建设以及精巧机关的设计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还没有升迁的时候,他就随着父亲辗转于各州县,对各地的人文水利有了大概的了解。
到了南城以后,他集结当地的水文专家,仔细勘察地形,提出了开凿运河的建议。
南城之内多为无源小河,依赖雨水,若是碰上天旱,河水干涸,就没有足够的水源支持灌溉,形成旱灾。
南城北面是漓城,因漓水得名,南城以南是湘城,因湘水得名,这两条河分别是长江于珠江的分支,若能将其与南城的小河川串联起来,既能使得交通便利,又可预防旱灾。
在雨季的时候,南城也能分担上下游泄洪的压力,使三座城共同获利。
萧嫱看完折子,立刻召来了工部的人一同商讨,以工部尚书为首的官员看过分析之后,纷纷赞许了谢汝峰的提议。
工部尚书谢大人尤其自豪,他的孩子传承了谢家衣钵,乃是个不世出的治水鬼才。
萧嫱当即派了工部的人去往南城,配合谢汝峰开凿运河,并派出了军队护送粮食,解南方几城的燃眉之急。
白虎阁那边,叶远也在努力稳定粮价,整顿市场秩序,在内外配合之下,大齐的粮价只稍微看涨,即使是平民之家依然能买得起粮食。
无论是赈灾还是变法,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些看低她的老臣倒是吃了一惊,没想到一个十一岁的娃娃能把这些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尚书令王大人酒醉之后,与刘奉常诉起了衷肠,“难道这就是命?我大齐合该出一位女君?”
刘奉常“死谏”之后被罢了官,赋闲在家成了富贵闲人,听到他的话也唏嘘不已,“王大人,认命吧,何苦为自己找不痛快呢?”
李相劝他们走的时候,他们既然选择了留下,就该想到会有今天。
王大人压低了声音,“你说李相他们,能去哪儿呢?”
刘奉常摇了摇头,“谁知道呢?他们想保存实力东山再起,依我看没那个必要,算计来算计去,还不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如今边境太平,国家强盛,留下来的老臣大都是主和派,不想看到大齐陷入战乱。
王大人也点点头道:“叶家军、御林军和凉州军,都支持东宫,李相他们即使招兵买马,又如何敌得过这三家?”
刘奉常连连称是,“所以啊,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是明哲保身为妙啊!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王大人也莫要较真了。”
反正无论是新婚嫁法、还是新人口法,都是从颁布日期生效,他们从前挣下的家底依旧作数,公主也没有逼着他们遣散妾室,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他们虽然被变相地罢了官,但公主没有迁怒他们的子女。
刘奉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刘依依有朝一日会参加科举,他虽然反对女子做官,但如果那个人是自己亲女儿,好像也不是不行?
他借着安慰王大人,安慰自己,“王大人且放宽心吧,这一门之中,儿子女儿皆入朝为官,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啊,令嫒不是刚被擢升为学政部部长嘛!”
一想起王景琛,王大人连叹三声,“荒唐、荒唐啊!怪我治家不严,如今是拿她没办法了。”
早知道她会如此,在她还小的时候就应该罚她紧闭,而不是让她跟着大儿子四处胡闹,把性子给养野了!
最让他生气的,不是女儿入朝做了官,而是她当着自己的面承认说她是好色之徒,等做了官立了府,她要养七八个白面小生,看他们奏乐起舞。
一听到女儿要给他招七八个女婿,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抄起半截木棍将她痛打一顿,甚至没收住力,把她的胳膊给敲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