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靠古法药香养夫郎(169)

作者: 谢青城 阅读记录

“更何况你们也不希望出人命吧?”

衙役觉得他小题大做,笑道:

“这夫夫打架这种事不是很正常吗,有几个闹出人命了?”

听了这话,晏辞诧异地看向他,反问道:“这种事很正常?”

而且这是打架吗?明明是一方仗着蛮力对另一方施暴。

那衙役“啧”了一声,心想这种事以大化小,以小化了,大家都是男人,私底下明心知肚明就得了,这晏公子怎么这么不开窍呢?

眼见劝解一番无果,衙役终于沉下声:

“晏公子,我这是尊重你才跟你好言相劝。我可跟你说清楚了,私自扣押别人夫郎的罪可比人家殴打自己夫郎的罪重多了。”

一番交涉后,晏辞转身回了屋子。

顾笙正透过窗外看着他们说话,看见衙役旁边的王猎户满脸堆笑,看到晏辞回来,他忙问怎么样。

晏辞跟他解释了,说到底这乔哥儿也是王猎户的夫郎,他们的确没有什么理由把他留在家里,一听这话,乔哥儿的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晏辞没有看他,只是继续跟顾笙说,衙役已经跟他说了,要王猎户保证从今以后不会再殴打夫郎,否则便按罪论处。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王猎户就在旁边,生怕惹上麻烦,信誓旦旦说自己从今往后绝不会再对夫郎动粗。

根据大燕的律法,男人殴打自己的夫郎或是妻子,若是对方重伤,会按照比殴打普通人减二等的原则治罪,否则不会判刑;然而夫郎或是妻子殴打夫君,不管伤势如何,会直接坐牢。

这个法律还有一条补充,那就是夫郎也可以告发自己的夫君家暴,但即使情况属实,也会受到牵连,严重点甚至会收到徒刑。

就比如应怜当时便是告发自己夫君殴打自己,虽然最后和离了,但他也因此“名声扫地”,成了镇上的悍哥儿,从此无人问津。

晏辞将这些话一五一十说了,他看了看如同一具行尸走肉的乔哥儿:“你若是真的受不了,便去衙门告发他,虽然会受到牵连,但至少可以脱身。”

告发自己的夫君?乔哥儿听完他的话,打了一个寒颤,嗫嚅道:“可是,可是我和孩子怎么办?”

晏辞看了看于心不忍地看向他的顾笙,他倒是能理解顾笙为什么会对这个乔哥儿抱有很大的同情。

也许是因为同为哥儿,若是自己的这个身体里还是原主,说不定此时乔哥儿的命运就是顾笙的命运。

所以晏辞淡声道:“如果你和他真的和离,我会想办法给你在镇上安排一份生计,至少不会让你和你的孩子饿死。”

乔哥儿听罢,死死咬着唇没有开口,不知在想什么,一阵纠结后,许久才小声道:

“不,不行,如果我去告他,那以后,以后,我会被镇上的人看不起...”他可不要像镇上那个应怜一样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而且若是他也被判入狱,这叫他一个哥儿怎么活啊,肯定会被人说闲话的...

乔哥儿缩在屋子里无论如何都不肯出来,就这样僵持着,直到那衙役将王猎户带了进来,乔哥儿看见他神色就不自然。

然而在官府的干涉下,王猎户好说歹说,费劲口舌说保证以后绝不会再对他动粗。

乔哥儿不好的脸色最终还是一点点缓和过来,等到晚一点的时候,他从里屋出来,走到顾笙面前,踌躇道:“要不我还是回去吧,他保证以后再也不打我了...”

顾笙看着他,欲言又止。

晏辞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毕竟他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

乔哥儿到底是跟着王猎户回去了,顾笙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王猎户一直跟乔哥儿说着话,顾笙从没见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如此殷勤。

他又看了看屋里已经回香房研究香方的晏辞,忍不住问他:“王猎户说的是真的吗?”

晏辞耸了下肩,谁知道呢。

“别想那么多啦。”他牵过他的手把他拉到身侧,劝慰道,“反正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便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

第91章

晏辞说完这句,便拿起笔继续在纸上写着什么,很显然不想再讨论这件事。

顾笙默默叹了口气,他坐到晏辞身边,看他执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晏辞很认真地写着字,将他之前做的香品的名字十分工整地写在纸上。

顾笙知道他在做什么,夫君这两天去镇上联系了雕刻匠,将每一个香品的字都刻了下来,然后像印章那样印在香品包装上。

顾笙知道这是印刷术,以前爹爹读书的时候,书本上面的字就是这样。

顾笙看着他一笔一画地写字,这时又注意到他桌子角的位置上,放着一个竹子编成的小篮子,那篮子里很空,只放着一块儿小巧的印章。

顾笙以前没见过这东西,好奇地拿起来在手上把玩着。

那印章拇指大小,很明显是新刻的,底部是两个手写的连在一起的小篆,不过是反着刻的阳文。

顾笙不大认识小篆,歪着头看了半天,问道:

“夫君,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字?”

晏辞停下手,他从顾笙手里接过印章,然后在一旁的印泥上浅按了一下,接着拾起顾笙的手。

顾笙睁大眼睛看着他的动作。

晏辞笑了一声,然后把那印了鲜红印泥的印章在顾笙洁白的手背上轻轻按下。

等到移开印章,顾笙白皙光滑的手背上便出现了一个干净清晰的红印,在他雪白的皮肤上十分显眼,还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

上面是一上一下两个连在一起的小篆,笔迹大气,字样设计的十分古朴。

上一篇: 师弟是个社恐 下一篇: 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