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火葬场实录(25)+番外
叶瑾舒目送靖平王离去,想必萧询召见王爷必有要事。
御书房中的谈话不得而知,回到明宝堂中,叶瑾舒继续翻看手中史书。
知己知彼,方能更好应对。
北齐开国至今,共历五代,七帝。
立国之初,为迅速稳定疆域,北齐高祖大肆分封同姓宗族为王。藩王权势甚广,甚至可自立八千以下的军队,以解决封地兵患。
齐高祖一代霸主,他在时藩王皆安分守己,未敢有异动。只是高祖驾崩后,却苦了继任的几位皇帝。
北齐皇位更迭之快远胜大梁,每当新旧皇权更迭之际,各处藩王粉墨登场,争权夺利。北齐皇位大权渐渐旁落。
尤其萧询祖父顺帝继位时,本就是由真定桓王扶保上位,于朝政上更是力不从心。
且顺帝醉心后宫之事,广纳妃嫔,单成年的子嗣便有十八男九女。
庸懦的君主偏偏长寿,到了顺帝在位后期,内有诸子夺嫡,外有藩王乱战,朝局一片混乱。
直到明帝借军功夺位,方一扫北齐颓势。
明帝同样是北齐近几代皇帝中,唯一一位能揽朝政大权者。
他外扫羯族,内压权臣,励精图治,北齐在他手上隐有中兴之势。
与顺帝不同,明帝膝下仅有三子,早早便立了嫡子萧询为储。
“在看什么?”
叶瑾舒读得入神,浑然不知萧询何时进殿。
“陛下。”她起身行礼。
萧询在她位上坐下,叶瑾舒回道:“读到熙平之乱。”
萧询翻了翻书,果真如此。
熙平是明帝最后的年号,他在位十二年,虽宵衣旰食,但终究难以肃清藩王祸患。
明帝病重之际,萧询尚在边关。他匆匆赶回京后不过三日,明帝即驾崩。
萧询于灵前继位,年仅二十岁,成为了北齐新的主人。
朝中暗流涌动,藩王权臣虎视眈眈。
萧询登基不满三月,北齐内乱迭起。
关于这一场叛乱,史书上只记载了寥寥数笔:“帝往宗庙祭祀,未几怀王、成王起兵叛乱,三月乃止。”
这其中的惊心动魄,史家工笔怕是未写出万一。
萧询修长的手指停在这一页,叶瑾舒轻声道:“当时……必定很凶险吧?”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父皇突然崩逝,他遭逢丧父之悲。可北齐朝中,容不得他有半点喘息之机。叔伯同族全然不顾半点骨肉亲情,皆想趁他立足未稳要了他的性命,取而代之。
朝廷形势瞬息万变,他如在悬崖边行走,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
那段时日,他几乎夜夜难以成眠。
可他为大齐帝王,是所有皇党的主心骨,不能在人前露出半分怯懦。
往事像是要将人淹没。萧询抬首时,对上了女子清亮的眼眸。
他笑了笑:“叛乱早有迹象,尚能应对。”
女子望着他,灵动的眸中带着疑惑:“既知诸王有不臣之心,为何还要犯险离京?”
“京中有王叔坐镇,无妨。”
父皇在时,组建了一支精兵,号万骑,从来只听帝王调遣。
万骑的兵符,父皇交了一半在他手中。另一半则在临终之时,秘密托付给了靖平王叔。
这一段旧事,从未有机会向人倾诉。
萧询也未想到,再度谈起时,心境竟能轻松许多。
叶瑾舒心下明了,看来是一场里应外合,萧询与靖平王共诛叛乱的成、怀二王。
用人不疑,萧询对靖平王远比她想象得更要倚重。
“有时候血脉亲情,反而不值一提。”
被亲叔伯在父亲灵柩前逼迫的那一刻,萧询至今无法忘却。
叶瑾舒也陷入默然,好在叶家并不是如此。
她伸出手,碰了碰萧询的掌心,有些凉。
秉烛交谈,不知不觉夜已深。
萧询将叶瑾舒横抱起,带去了内殿。
叶瑾舒的手环过他,一片顺从。
……
自靖平王回府,萧询每月都有几日会去靖平王府请教。
叶瑾舒听他身边的高进提起,这是萧询做储君时便有的规矩。
除了太子三师外,明帝特意请了靖平王做萧询的师傅。
过府请教的习惯,直至登基后萧询亦未改。
午后到靖王府的车驾已备好,叶瑾舒着了寝衣半坐在龙榻上:“陛下。”
“何事?”
叶瑾舒道:“今日出宫,可否带上我?”
宫中的规矩她一一遵从,唯有一点,她从不愿在萧询面前自称为妾。
榻上的女子墨发散着,寝衣单薄,露出颈间细腻的肌肤。许是刚从睡梦中醒来,如玉的面庞上染上了绯红之色,平添娇媚。
“我许久……未见过兄长了。”她示弱道。
她定定望萧询片刻,萧询道:“好。”
用罢午膳,帝王出行的车驾先至靖平王府。
“恭送陛下。”
马车尔后送叶瑾舒去魏宁侯府,萧询顿了顿:“一个时辰后须回来。”
“遵旨。”叶瑾舒无有不应。
魏宁侯府外,收到了消息的叶琦铭早早等候着。
一月未见,他上上下下打量过妹妹。
瑜安清瘦了不少,但眼中却有神采。
“我在打一场新仗罢了。”叶瑾舒笑着道,只不过用的不是兵法。
叶琦铭安下心来,一旦妹妹寻到目标,便有斗志,必定会好生达成。
归云院上下被檀佳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徐州时,为掩人耳目,檀佳名分上是叶瑾舒的通房。但她所学皆是按了正室夫人来教,用人之际,叶琦铭已放心地将魏宁侯府后院的一部分账目交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