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风起长安(185)
作者:郑良霄 阅读记录
这也包括那只不安分的狐狸吗?更有意思了。
大哥站住了,想了一下问我,“我知道你并不畏惧一路走将下去。我只好奇,尉迟洌真的下决心了?我看他忍了那么多年。”
这回我开了口,“他忍是为了活,他不忍也是为了活,想清楚了,也就没什么好忧疑的了。”
大哥点点头,有些感慨,“他至少姓尉迟,名正言顺啊!”想了一下,又说:“我已经上表请求回渤海。”
“我听洌说过了,”我说,“大哥上表是明智之举。”这是真的,此时突厥的压力已经小了,如果大哥还搅这趟浑水,那么其它各方会一致针对夏家,他们毕竟全都姓尉迟。
大哥点头,“那么我就做壁上观了。”想了一下,又说,“但在你为难的时候,夏家人定是站在你的身后。”
“谢谢大哥!”
“那个狄远不会察觉什么吗?”
“不知道,其实这一次对他来说也是个机会。”
“那么放他一马不危险吗?”
“那得看怎样看这事了。他也曾跟随洌出生入死。”
“有时不能太心软!”
“大哥说得是!”
“开了春爹爹大约就能回来。”
“好事!”
大哥看了我一眼,看得别有深意。怎么,我说错话了?这不是好事吗?我不管,我还是那一套:事到临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爹爹回不回来都一样。
“前面已经潼关卫了,”大哥说,随即站定了,表示不送我进去,“你就暂歇在此,明天一早,我不一定能来送你。要不要我再派几个人跟随你?”
“不用,我身边人马已经够多了,潼关到长安的路我也走过,一路通衢,不算艰难。”其实我不想有更多的人掺和进来,人再多,戏就不好演了。
大哥倒也没再坚持,“还有一件事,”大哥有些迟疑,“此行你若能见到望舒,也好生劝劝她,有些事,强求不来,不如放下。天下的事,有时也讲个缘法。”
“我不会对她说这些的。”我坚决地说。
大哥似有些愕然,“为什么!她毕竟是你姐姐。”
“望舒是一心想做天下第一的人,她习惯了,是你们让她习惯了。我没法许她个天下第一。”
大哥大笑起来,“你不想做天下第一吗?”
“我不想!我要做天下唯一。”这有什么可笑的,做第一不如做唯一。做自己的唯一,□我的人心中的唯一。不也挺好吗?
大哥笑声渐止,用有些新鲜地目光看着我,“唯一……”他喃喃地说,“真有意思!”
☆、第110章 入城
第二天一早,天都没亮,我们继续上路,雪暂时停了,风却刮得很大,北风夹着雪粒子打在脸上,比下雪时更寒冷。人人都说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果然!
队伍艰难行进,因为战争,从潼关到长安这条通衢几乎已经绝了人迹,夜里新覆雪r的大路上,我们留下的是是最早的痕迹。
我知道,秦王的大本营就是潼关附近。出关,他不肯,离长安太近又不安全。潼关边的秦岭山区就成了他躲藏的最佳选择。
行程过半,狄远从前面策马回到我的马车边,隔了车帘,他说:“王妃,似乎有人跟着我们。”
“发现多久了?”
“有些时候了。”
“你怎知不是普通的行旅?”
“从马蹄看,他们马不错,有些似是军中马匹,有些又似胡马。而且他们与我们一直若即若离。不让我们接近。”
我心中一万分的雀跃,口气中却仍是淡淡的,“盯紧他们。”
“是,王妃。”
队伍逶迤前进,没有任何停留,只有我,悄悄的从车厢的缝隙向外偷看,左看右看,看不到前后有任何异常的迹象。看样子,这种事,还是狄远有见地。
一路西行,城市村镇渐渐密集。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狄远或前或后不停变换位置,从他的戒备的神色来看,那些人并未离我们而去。离长安越来越近,眼前的景物也渐渐熟悉。我在离开这座大城近两个月后,又回到了这里。我有些兴奋,看样子,我仍然是喜欢大城市。
“王妃,”狄远又凑到我的马车边,“那些人不见了。”
“他们也许真的是普通行旅,现在到了目的地,自去办事了。”
“但愿!”但狄远显然并不太放心。“前面就是灞桥营,我们到此应该休整一下了。”
大景的王法,驻守在外的军队,不得进入长安。全都得在灞桥营驻扎。下马解甲,以示对王权的尊重。也就是说,我带的两千人,只能护送我到灞桥边了。
“你让他们就此驻营吧。”我吩咐。没打算下车,天气阴沉,风又大,还是车厢里暖和。
“那王妃稍候。”狄远带了队伍进入营盘之中。狄远自去解甲更衣,我一个人在车上等他们。当然,我身边始终留有王府亲卫。
“王妃,”有人凑到车门边,“有消息。”
“说!”
“宫中已有黄门出来,向太庙去了。”
“知道了。”
天空晦暗,我无从判断时间,但看样子时间应该正好。
不一时,狄远更了衣出来,只佩了短刀。
“王妃,这天气,怕是还要下雪。”他说。
“嗯,那就快些入城吧。”此地已遥望长安。天气好的话,骑马行车不过一盏茶的工夫,没什么快不快的,我也就是说说而已。
此时身边余下的只有狄远和一干亲卫,其它人都留在了灞桥营中。但毕竟是到了长
安,过灞桥时,便觉得路上行人多了许多,来来往往,想来多是置办年节用品的百姓。无论外面战争打成什么样子,关中这块富庶之地的百姓还是要过日子的,毕竟新年就在眼前了。